明人以茶雅志,别有一番怀抱

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老时期。明朝一建国就面临着种种矛盾。朱元璋开国,还算开明,主张与民生息,社会初安,经济也有发展。但他去世不久,燕王便造了反,此后定鼎北京,又面临北方蒙古族残余势力的不断内侵加上倭寇骚扰,农民起义,即使在明前期社会也并不太平。明朝对文人实行高压政策,以程朱理学为统治思想,文人是很难抒发政见的。从太祖朱元璋开始便采取严刑滥杀,胡惟庸一案,即辗转株连死者三万余人,大将蓝玉案死一万五千余人。文人只能作八股,稍触禁忌即遭飞祸,出现不少文字狱。在此情况下,不少文人胸怀大志而无处施展,又不愿与世俗权贵同流合污乃以琴棋书画表达志向。而饮茶与这诸种雅事便很好地融合了。明初茶人大多饱学之士,其志并不在茶,而常以茶雅志,别有一番怀抱。其突出代表是朱权和号称“吴中四杰”的唐寅、文徵明等。

朱权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神姿秀朗,慧心敏悟,精于史学,旁通释老。年十四封宁王,十二就潘大宁,智略宏远,曾威镇北荒。为靖难功臣,后与永乐帝渐有隙,受诽谤查无实据,后隐居南方,深自韬晦。于是托志释道,以茶明志。他说:“凡鸾俦鹤侣,骚人羽客,皆能去绝尘境,栖神物外,不伍于世流,不污于时俗,或会于泉石之间,或处于松林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宙净牖,乃与客清谈款话,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可见,其饮茶并非只在茶本身,而是“栖神物外”、表达志向的一种方式。

朱权曾作《茶谱》,对除团茶后新的品饮方法和茶具都进行了改造。又经盛颙、顾元庆等人的多次改进,形成了一套简易新颖的烹饮方法,明人饮茶一要焚香,既为净化空气,也是净化精神表示通灵天地的意愿。二是备器。朱权仿炼丹神鼎做茶炉。而以滕包扎,盛颙改用竹包,惠山竹炉又称苦节君,含逆境守节之意。然后是煮水、碾茶,将茶放在碗中点泡,以茶筅打击,这种点茶法较宋代简易,后来又加入茉莉蓓蕾,以蒸腾温润的茶气催花展放,食其味,嗅其香,观其美。由于毛茶法的出现颇为人喜爱,但茶中直接放果实易夺茶味,故朱权等将点茶法与毛茶法结合,饮茶同时又设果品。茶人每于山间或林泉之下,烹茶食果,得佳趣,破郁闷。

所谓吴中四杰,即文徵明、祝枝山、唐伯虎、徐祯卿。这几个都是才高而不得志的大文人,琴棋书画无不精通,又都爱饮茶。所以,文徵明、唐伯虎皆有多幅茶画流行于世。

文徵明为明代山水画宗师,他的茶画有《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唐寅的茶画传世的有《烹茶画卷》、《品茶图》、《琴士图卷》、《事茗图》等。这些画的共同特点,都是能契合自然。或于山间清泉之侧鸣琴烹茶,泉声、风声、煮茶声与画家的心声融为一体;或于古亭相聚品茗,友人述说衷肠;或于江畔品饮,望江水滔滔……大多是天然景色。偶尔也反映室内茶情况,但比较少,正如朱权在《茶谱》中所说:“茶之为物助诗兴而云山顿色,可以伏睡魔而天地忘形,可以陪清谈而万象惊塞。”涵虚子为《茶谱》作序说得更明白:“吾尝举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水,自谓与天语而扩心志之大,符水火以副练之功,得非游心于茶灶,又将有神于修养之道矣!”

这期间,茶人著述亦甚丰。除朱权外,顾元庆亦作《茶谱》,田艺衡有《煮茶小品》,徐献忠有《水品全秩》。这些著作,既是对自陆羽著《茶经》以来历代茶学的总结,也多方面反映了明前期茶文化发展情形。

本文节选自书籍《中国茶文化》,图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180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