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子书院bull每日五分钟,国学童子

论语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八佾第三(15-26)

15.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孔子到了太庙,对每件事,每一项礼器与摆设都要发问。有人说:“谁说这个鄹邑的年轻人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这话后说:“问清楚行礼的细节,这就是礼呀!”

16.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孔子说:“比赛射箭的目的只是为了打中靶子,而不是为了要穿透牛皮,因为每个人天生的膂力不同,自古以来就是这样。”(说明作人做事,只问合不合正道,是否符合道德的标准,并不苛求他对事情成就的程度,环境时代不合适,他也就无从表现,由此触类旁通,对人对事就应减少些苛求了)

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贡想要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庙用的活羊。孔子说:“赐啊,你爱惜那只羊,我爱惜的是告朔之礼的精神。”

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孔子说:“完全按照周礼的规矩去事奉君主,别人却以为这是诌媚讨好呢。”

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鲁定公问孔子:“君主怎样对待臣民,臣子怎样事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对臣民要以礼相待,臣子应该尽忠职守来事奉君主。”

20.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说:“《关睢》快乐而不至于使之沉溺其中,忧伤而不哀痛。”

21.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鲁哀公问宰我,社稷神坛周围应该栽种什么树木,宰我回答:“夏朝种的是松树,商朝种的是柏树,周朝种的是栗树。种栗树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紧张战栗。”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过的事不要再评论了,过去已完成的事不能再去劝阻,从前种种的事也不必再去追究责怪了。”

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见识和器量真是狭小呀!”有人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的府库,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设有放置空酒杯的土台,管仲也设有这样的土台。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23.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孔子告诉鲁国乐官演奏音乐的原理说:“奏乐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开始演奏,各种乐器合奏,好像含苞待放的花蕾,轻轻舒展,众音陆续出现,声音繁美;继续展开下去,音节分明,节奏清晰明亮,悠扬悦耳,旋律连环往复,最后一曲告终,却是余音缭绕,意犹未尽。”

24.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仪城的地方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为什么会担心失去官位呢?天下失去正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你们的老师作为教化百姓的木铎。”

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子评论“韶”乐时说:“表现得美极了,内容也很完美。”评论“武”乐时说:“表现得很美,但内容却未尽善尽美。”

26.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孔子说:“居于执政地位的人,不能宽厚待人,行礼的时候不严肃恭敬,参加丧礼时也没有哀戚之意,这种人我要怎么评价他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25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