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陈淡宁
这几天,77岁的陆秀竞正在准备自己人生的第一次个人画展。
8月25日,“千岩竞秀:陆秀竞中国画作品展”将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展览分为“乡关何处”、“去塞求通”、“畛域无限”、“湖山胜览”、“闲情偶寄”等5个版块,将展出陆秀竞50余年创作生涯中的余幅作品。
陆秀竞金谷圣寺x厘米纸本设色年
陆秀竞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专业。师从著名画家顾坤伯,后得陆俨少亲授,又深受潘天寿、陆维钊等老一辈艺术家的熏陶。
毕业后历任西泠书画院常务副院长,省美协理事,杭州市美协副主席,浙江山水画研究会副会长。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政协诗书画社艺委会委员。
他的作品曾被中南海紫光阁、钓鱼台国宾馆、美国洛杉矶鲍尔博物馆和各类书画院收藏,也曾作为礼物赠送给克林顿。
陆秀竞在美国画室
美院的学习经历,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采访陆秀竞是在他的画室。那是一处隐然于世的小院子。
进门处有一块写着“毓秀”的石头。小院子里草木茂盛,浅池之中游鱼自由。夏日的午后,阳光炽烈,陆秀竞坐在临窗的长椅上,温文尔雅,慈眉善目。
回想起在美院学习的那些时光,陆秀竞的脸上时不时地浮现笑意。
“我是年考进去的。”陆秀竞说,“那是潘天寿在美院实施分科考试的第一届。”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陆秀竞仍然清楚地记得,那一年考试的三次“放榜”:先是交几件完成的作品报名,初审结果张榜公布,就贴在学校门口。通过才能参加考试,第一场,山水专业考的是盆景写生。考完交上作品,等第二次放榜。第二次榜上有名,才能参加下一场的命题创作,那一年,陆秀竞拿到的考题是“放牧归来”。
“我记得考试的时候,潘天寿、诸乐三、吴茀之三个人到考场里面来巡视,兜兜转转看了一圈,就是没往我这边转。我心里暗想糟糕了。”陆秀竞笑了起来,“当时监考老师是潘韵,很好玩的,他走到我后面,看了看,咳嗽了几声,说差不多差不多,我就停笔了,他又提醒我,题款题款,然后我就题款。”
“那时候的美院就是这样的气氛。”陆秀竞说,“我们一进学校,陆维钊先生就跟我们讲,你们来这里不是为了将来出去做个画家,而是来学习怎么做学问的。”
陆秀竞回忆,当时中国画系人物、山水、花鸟三个专业加起来才16人,所以很多课是合在一起上的,比如古文学、书法以及篆刻:“陆(维钊)先生第一天来上课,什么都不说,先让每个人自己写,自己临帖,写什么都行。临完了交上去,第二天陆先生一个一个学生分析谁可以学哪个书家的路子。每个人多不一样。我的字偏向粗犷,所以陆先生让我学颜鲁公。”
“那时候我们中午有午休,下午上课铃一响,陆先生就会锁门。”陆秀竞回忆,“迟到半分钟都进不去。先生们是很严格的,但有时候又很温柔,平时作业很少给我们打及格,但到了考试,都会让我们及格。”
陆秀竞说,在众多先生里,陆俨少先生跟他关系最亲:“先生觉得我笔性跟他像,所以喜欢我。我去找他的时候,他要是在写字,就会喊我‘小陆子,你过来我给你写张字’。然后就会抄一段《画论》给我。我就看着他写。那时候先生们给我们上课,理论讲的不多,都是现场示范画给你看,怎么下笔,怎么用色,怎么收尾。然后就是点评作业。”
陆俨少
陆秀竞记得很清楚,那是一个星期天,学校没什么学生,他去教学楼找陆俨少先生,请他看一张自己画的小稿,先生说画得有点小灵气,但画的时候要把整个笔锋都用上,这样画面才会丰富。
讲到兴头上,陆俨少按照陆秀竞的小稿画了一张,一边画一边讲笔的力度应该怎样,转折应该怎样。
“后来我接沙老(沙孟海)的班,做了西泠书画院的院长,陆俨少先生来杭州也一定会来找我。”陆秀竞说,“我们怕他累了要送他回去休息,他说不要,就在我办公室里,那张旧沙发上坐着休息。当时我们也没有食堂,都是从自己家带饭来,菜很差,不好意思拿给先生吃,好在楼外楼离书画院不远,我们就给先生去买两个菜。先生喜欢吃软的东西,喜欢吃鱼。后来买的次数多了,楼外楼师傅都晓得了,说以后先生来了打个电话过来就好,他们把菜送过来。”
再后来,陆俨少要离开杭州去深圳,那场告别杭州的展览就在陆秀竞所在的西泠书画院里举办:“那时候真是盛况空前,我们那个楼是木头的,出于安全考虑只好限流了。”陆秀竞说。
先生的“真传”,实为融会贯通之道
采访过程中,陆秀竞不止一次提到他觉得自己很幸运:一是能师从这些大师,二是能一生都在纯粹的艺术道路上走。
“陆俨少先生的笔意墨韵是我的启蒙,先生融‘气象高华壮健,笔墨变化多方,韵味融液腴美’为一体,令我感悟到,要把主观精神世界在感受自然中升华。”陆秀竞说。
陆俨少作品
在陆秀竞看来,浙派山水,注重于笔墨的造型,追求笔简意远、遗貌取神的写意精神,这是一种在特定地域文化精神熏陶下所形成的。刚健大气,同时又刚中见柔、刚柔相济。“著名的浙派山水画家,像是潘天寿、黄宾虹、我的恩师陆俨少,他们在山水画创作中的一些画学理念、笔墨创新、独特画风,均已成为浙派山水后辈们学习的经典,对我来说,也是如此,力求使画中透发的文化性、抒情性以及审美性更进一个层次。”
陆秀竞东海渔村x厘米纸本设色年
但要说到这些先生们的“真传”,那却是个复杂的东西。
“陆俨少先生曾亲口对我说,‘画画,字要写得好;字的功夫,就是练习线条的功夫,就是掌握用笔的功夫。’现在想想这正是我们所谓的‘以书入画’,有了书法基础,就能够大幅提升绘画当中的笔墨效果。唐代绘画理论家张彦远曾提出:‘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说的正是这个道理。”陆秀竞说。
50余年的创作生涯,也让他越来越通透。他认为,纵观中国绘画史,举凡大画家莫不是大书家。远如元之赵孟,明之文征明、董其昌,清之郑板桥、金农,近若近代的吴昌硕、张大千、齐白石、潘天寿、陆俨少等都‘以书入画’,将自己独特的书法用笔渗透进绘画创作中,从而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画风。吴昌硕将篆书石鼓文的金石气导入其花卉;陆俨少独创的‘勾云法’则得益于其书法的行云流水。这样的范例不胜枚举。
同样,花鸟是也画家的必备修养之一,和书法的不同之处在于,花鸟画和山水画相辅相成。“山水、花鸟、人物,均为中国画之本属,其理法是相通的,都是笔墨艺术对生活的解读与体悟。传神、达意、取韵的连动中显示画家的艺术情感和思想,展现画家的艺术风格和品性。”陆秀竞说。
陆俨少与美院内几位教师一起研究书画(左起依次为童中焘、陆俨少、姚耕云、孔仲起)(摄于上世纪80年代)
现在回头去看,陆秀竞觉得,这种融会贯通,不仅仅是技法上的,也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他的创作也遵循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道理:“传统的中国山水画是一门精英艺术,常常为古代失意文人逃避现实、超越功利提供了平台。戏墨弄笔、自得其乐,远离大众、远离生活是其基本的表现形态。这样的风气传承千百年,不少画家以玩笔墨为绘画目的,所绘的作品就与时代脱节。清初石涛对此深感忧虑,大声疾呼:‘笔墨当随时代。’意思就是告诫人们,笔墨语言必须伴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否则,‘从白水以枯煎,恐无复佳矣’”陆秀竞说,“我也是以此为准则,不仅从笔墨技法的角度理解此语,更在描绘对象上与时俱进,要求自己摆脱晚清以来文人画陈陈相因的模古之风,将目光投向郁郁生机的现实山水世界以及生活花鸟情趣。”
77岁举办人生的第一场画展
8月25日的展览,为陆秀竞作序的是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而为他画集撰写前言的是著名画家童忠焘。
在看了陆秀竞的作品后,吴为山表示:陆秀竞的山水画艺术远溯石涛、石谿,先后汲取黄宾虹、顾坤伯、陆俨少等山水画家之所长,并师法造化,足迹遍及中国的江南水乡,名山大川,雪域高原,亚洲的其他国家,以及美洲、欧洲等。他的运用手法善于根据描绘对象而多有变化,不拘一格,颇具创新。对于南方山水的描绘,他得心应手,喜以近于黄宾虹式的笔墨展现雁荡山、江南水乡。其自如流畅之笔法,苍郁拙朴之墨法,造就笔底烟霞,纸上云烟,使画中水墨酣畅、淋漓氤氲之气象呼之欲出。在其作品中,郁郁苍苍,雾气茫茫,水与墨色,相生相伴,呈现出典型的江南文人山水意象。
陆秀竞江南老房子70x70厘米纸本水墨年
而童忠焘的感受也很有意思:现在大力提倡创新。画本来就是画,不是现实生活的复制,不仅提炼概括,也不完全是凭空想象,合内外,通心物,以性情为基,通情达理。中国画的创新,写情景,写“意思”,写理想的追求,可以坐对移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人生境界。中国画的创新,实为继承创造,需要性情、功夫与修养,还要才、力、胆、识……继承创新不容易。我特别欣赏秀竞的近几年之作,如年的《秋韵》、《山水幽淡》,年的《梯田》、《故乡》,年的《外婆家》等,所以欣赏,在于他有“识”,是前二类的再综合,更加精彩。画幅不大但经得起读。或称我所见不多,他的这些综合,全是中国的笔墨功夫,目前还不多见。艺术贵在异中求同,只有强化中国特色,才能“拉开距离”。
陆秀竞故乡年纸本设色45x48厘米
在陆秀竞看来,这两位的文字说出了他的心声。
50年的创作实践,已经让陆秀竞形成了自己的理念:首先,绘画创作要遵循传统,通过对各个时期中国画的串联和比较,去了解中国画真正的传统,掌握中国画精神,以此加深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再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去表达。陆秀竞始终认为,艺术不是表象的摹仿,而是通过表象去传达自己的情感,甚至愿望,更注重的其实是精神而不是表面。第二点是,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并非生活的再现。他希望用自己的笔墨将生活层层剥开,将自己发现的生活真相和本质,用艺术语言表达出来。艺术从来不是简单地将生活中的大大小小、点点滴滴去做堆砌,而是化繁就简,剥开层层表象,将深埋其下的真实提炼出来,赋予其种种意味,展现给大家来看。第三点是,他希望能在传统基础上,能在符合时代精神的前提之下,将色彩更多融入到画作当中,不断尝试和探索,如何把色彩和中国画结合得更好。创作过程中,无论是一根线条、一个图形、一种颜色还是一个色块,都发自内心,以此为基,去激荡观者的灵魂,进而听懂我的艺术语言。不止于笔墨的粗放,色彩的浓重,更在于充盈其中一种境界、一种精神。创新,立派。
陆秀竞秋年纸本设色45x48厘米
“为什么到77岁才来举办第一场个展呢?”记者问
“我想把这个作为我50余年创作的总结,同时作为我接下来艺术创作的新开始。”陆秀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