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小畅(富书专栏作者)
别让后悔填满青春,也别因为自己的“无心之举”伤了其他人的心。
近日,一段“女童眼里取出数张纸片”的视频在网上热传。
河南许昌禹州的李女士近日突然发现,女儿的眼睛里会时不时冒出一些小纸片,一个多月的时间,小纸片竟有几十张。
“有一天我被两名小男生按住,另外一名小男生就使劲往我眼睛里塞纸片。”听到女儿哀叫着说出原因,李女士心都碎了。
东野圭吾曾说:“就好像某天突然被贴上恶魔的符咒一样,校园霸凌事件就这么开始了。”
当我们想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校长的回答令人瞠目结舌:“7、8岁的小孩他们也没啥恶意,就是小孩儿在一起玩。”
面对校园霸凌,没有任何人可以置身事外,它从施暴者开始,由漠视者助攻。
你眼里的“玩闹”,实则在“施暴”
北京中关村二小,一个四年级的男生被同学欺负,两个同学趁他上厕所的时候,把垃圾桶倒在他的头上,擦过尿和屎的纸洒了这个孩子一身。
11月的冬天,他用凉水一遍遍地洗脸洗头,用红领巾使劲地擦着身上的污垢。
家长事后去找学校以及肇事男孩的家长沟通,希望得到肇事男孩的道歉。结果竟然是他们认为这不过是一个过分的玩笑。
瑞士心理学家DanOlweus在年将霸凌行为定义为:任何侵略性的、反复的、存在不平等力量关系的行为,都是霸凌行为。
你眼里的“玩闹”,实则在“施暴”。孩子的杀伤力有多可怕,你根本想象不到!
对中国初中生的健康追踪调查发现:排斥是最“伤心”的霸凌方式,对心理健康影响最大。
羞耻、压抑的情绪,化作了身体上的痛苦,导致他们头痛、头晕、失眠甚至是抑郁症。
有的孩子出现了严重的应激反应,没法继续学业,熬不下去的,就会选择自杀。
而这些残酷的结果背后,多半是因家庭教育缺失和学校监管不当造成的。
每一个霸凌者背后都有一对不合格的父母,他们或者是对孩子不管不顾,或者只是错误地认为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就是深爱的体现。
当出现问题时,父母经常会辩解说:“他还小,只是个孩子,还不懂事。”
一再的包庇和放任,都会让孩子觉得,就算我做错了什么事,都可以不被惩罚,也都可以不负责任。
久而久之,他们就开始肆无忌惮的犯错,也毫不负责的面对后果。在他们眼里所有的“施暴”,都只不过是“玩闹”而已。
正值美好年纪的少年,都必须清楚行为的界限。
明白什么是爱,也知晓什么会带来伤害。别让后悔填满青春,也别因为自己的“无心之举”伤了其他人的心。
你认为的“没有恶意”,才是最大的恶意
面对女孩的伤害,校长只用一句“没有恶意”敷衍了事。当你把利益挡在了真相之前,就变成了冷漠的旁观者。
而这,恰恰就是你对所有人最大的恶意,因为这样的学校和老师,从未挺身而出,施暴者才更加肆无忌惮。
内蒙古某中学的一个男生,因为长期遭受校园暴力,家长找到学校,校方给予的答复只是学生打闹,并声称被打的学生情绪已经稳定。
结果,那个男生上吊自杀了。
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孩子,遇到困难,他们唯一能想到的就是家长和老师。
而大人们却往往低估了“校园霸凌”的后果,而这样的后果,没有人能够逆转,也再没有后悔可言。
《少年的你》中胡小蝶纵身一跃前,曾问陈念“你们知道他们在欺负我,可为什么不站出来做点什么?”这句话问向陈念,却戳痛着所有校园霸凌的“旁观者”。
不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小北,但每一个被霸凌学生的背后,都有我们。
面对孩子无助的眼神,请别再问:“为什么只有你被欺负?”看到孩子身上的淤青,请别再说:“改天我去学校问问。”别让孩子被迫选择承受,只能拼命活成自己的救命稻草。
请在孩子的低落和恍惚时,抱紧他,告诉他说:“别怕,有我!”
记得闺蜜曾讲过她和女儿的一段经历:有一阵子,女儿放学不愿回家,总是一个人呆在角落里。
当女儿哭着说自己被同学欺负,闺蜜没有用对方“没有恶意”来骗自己,而是决定和女儿站在一起,追问到底。
她带着女儿,找到学校,和老师协商后,决定把辱骂女儿的同学家长叫到一起,坚定地表明自己的看法,明确了解决这次校园欺凌的决心。
最后,女儿得到了同学的道歉也恢复了自信。
闺蜜的做法保护了女儿,也停止了同学间的伤害,更让女儿明白,无论面对任何困境,父母都是她的依靠。
有人说:“就是有太多人抱着旁观者的态度,世界上才有这么多无能为力的事情。”
你以为霸凌与你无关,却不知每个人在霸凌事件中,都填了一把柴,而这把柴火就叫做“漠视”。
每一次校园霸凌的出现都不只是孩子之间的事情,不做霸凌事件的旁观者,敢于直面真相,并有决心去解决,才是学校和家长最该做的事。
面对校园霸凌,我们到底该做些什么?
《看见校园霸凌:公众认知调查数据报告》中指出:霸凌是非常普遍的,在3万多名受访者中,超过一半的人亲身经历过校园霸凌。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有深陷险境的可能,面对校园霸凌,我们到底该做些什么?
01帮助孩子预防校园霸凌的出现
父母要了解校园霸凌的严重性,弄清玩笑和霸凌的区别,也必须让孩子知道哪些事情其实就是校园暴力:起外号、抢东西、恶作剧、刻意孤立、拳打脚踢……
做孩子的支持者和倾听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