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海标中医病例讨论工作坊

新年伊始,同学们和老师们迎来了赖海标教授的中医病例讨论工作坊,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培训中心此时的外科实训室济济一堂,座无虚席,大家都在期待赖教授即将为大家分享的中医病例。

病例1

以往每年患一两次温病,西医称为上呼吸道感染。虽用大剂辛凉解表药,如桑菊饮合银翘散再加味等,服几剂后,自感已愈,可是别人感觉说话仍未愈,得再迁延十几日前后共二十几日方能痊愈。

年冬,先是咽干剧烈,随后鼻流清涕,四肢倦怠,日渐严重,以至于鼻涕、眼泪大量流出,令人难以忍受。只有用绵纸塞住,稍觉好些,但不久即湿透,须再更换。不发热、不恶寒、不自汗、不口渴、不烦躁,食欲正常,二便正常。

经过短暂的小组讨论后,大家纷纷到台前写下自己的答案。有的小组辨证为肺脾两虚,有的辨证为外感乘脾,还有的辨证为少阴虚、太阴夹湿。

赖教授看着大家的答案,心中对各个小组之间的辨证思路有了大致了解,随后也给出了关于此病例的实际用方——大青龙汤,具体方药:麻黄8g、桂枝10g、杏仁10g、石膏20g、甘草5g、大枣3枚、生姜6片。结果一剂而愈,未见再发。以后每年发病,皆服此方,无不效如桴鼓。

正当大家疑惑之时,赖教授以经方为大家解惑:《伤寒论》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厥逆。筋惕肉润,此为逆也。”《伤寒论》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病溢饮者,当发起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病例中患者先有里热,后又外感风寒,故先咽干剧烈,随后鼻流清涕,四肢倦怠,日渐严重;风寒袭表,卫阳被郁,邪无出路,而肺开窍于鼻,邪从鼻窍出,故鼻涕、眼泪大量流出,令人难以忍受。只有用绵纸塞住,稍觉好些,但不久即湿透,须再更换。患者虽用大量大剂辛凉解表药可缓解病情,但终因药性不足,故难痊愈,需用麻黄发汗解表,石膏清热泻火才可疗愈。而大青龙汤主外寒内热,外寒即恶寒、清涕、无汗、身痛或重,脉浮或数;内热即口渴、烦躁、谵语、不寐、咽干痛,舌红,且大青龙汤适用于体质强健、肌肉发达、皮肤干燥、脉有力,心肺功能较好之人。

赖教授解答完病例中的病机及大青龙汤的方证要点,继续触类旁通,进行大青龙汤的类方比较:麻杏甘石汤:表寒轻,里热重;越婢汤:疏风解表、宣肺利水、主治风水证;桂枝二越婢一汤:散表寒、清内热,力小性缓,用于体虚者;小青龙加石膏汤:祛风寒、宣肺气、豁痰热;九味羌活汤:辛温解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赖教授继续以“表实证向里传变”这一证候的进展衍伸知识面,麻黄汤主治纯表寒,无里热者;大青龙汤主治表寒>里热,因此麻黄量要>石膏;麻杏甘石汤主治里热>表寒,因此石膏用量要>麻黄;白虎汤则用于纯里热,无表寒者。赖教授让大家深深体会到每个方药之间配伍的精妙之处,令大家对于经方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病例2

女性,51岁,近2年胸闷有堵塞感,性急躁,面易红,口干,纳可,不喜凉食,进餐后必有便意,大便溏薄,每天3次,有时带有食物残渣,近几天难入睡,舌红,脉沉细。

经过5分钟的热烈讨论后,各个小组成员争先恐后地走上去写下自己的答案,有的认为病机属肝郁乘脾,以逍遥丸加减;有的认为是补脾柔肝,以痛泻要方加减;有的认为是胆热脾寒,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

待大家写好答案后,赖教授也给出了自己的诊疗思路:考虑上热下寒,予黄连汤清上温下,升清降浊,以黄连10g、干姜10g、肉桂(后下)3g、法夏10g、党参15g、炙甘草10g、大枣20g、制附子5g,予7剂,方中以肉桂代桂枝,肉桂配黄连即交泰丸,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加用制附子温补下焦肾阳,补火以暖中土。

赖教授继续引用经方原文为大家解惑:《伤寒论》条:“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组成:黄连三两,炙甘草三两,干姜三两,桂枝三两,人参二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赖教授解释《伤寒论》条有四层意思:一是“伤寒”,即原先有伤寒,太阳表实证;二是“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是病机;三是“腹中痛,欲呕吐”,是症状;四是治疗方药,出现了以上病机证候,可用黄连汤来治疗。接着赖教授仔细地点评了学员们的每一个治法及方药,触类旁通。学员们听完赖教授的点评,认识到自己对于疾病以及选方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更感叹赖教授在中医药方面的见解与造诣。

病例3

患者74岁,咽干,口干不欲饮,大便干硬难解,恶寒,易汗出,近日纳一般,身体疲倦,下肢无力,肢体不肿,舌暗红,苔黄厚腻,左脉沉细,右脉弦滑。入院后完善检查,已排除2型糖尿病,主管医生先后予沙参麦冬汤加减及柴桂汤加+五苓汤加减,症状均无改善。

正当学员们为这个特殊的病例感到困惑时,赖教授给出了他的诊疗思路:患者湿遏卫阳,故恶寒汗出;内有里热,痰湿蕴结于内,故咽干,口干不欲饮,大便干硬难解,证属气郁痰湿化热,宜宣上畅中通下,以行气清热化痰为法,方选温胆汤加减:枳实10g、竹茹15g、陈皮10g、半夏10g、茯苓15g、生姜5g、石菖蒲10g、滑石20g、生大黄5g、藿香(后下)10g、青蒿(后下)10g,先2剂,一日一剂,温服。平日可予芦根g煮水当茶饮。

在赖教授近2小时的工作坊中,我们除了感叹中医的博大精深外,还深深认识到中医临床实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每个人都必须认真踏实地进行舌脉辨证,积累无数的经验,方可令经方有效,我们感激赖教授又一次为我们带来一场生动的中医病例讨论工作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23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