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歌向暖
01
建文元年(年),朱允炆下达削藩令。
首要目标当然就是燕王朱棣。
朱棣得到消息,先装疯逃过一劫。
七月初,便起兵发动靖难之役。
削藩削出了战争。
不过,这些都在朱允炆和他的智囊团的意料之内。
所以,平叛大军出发之前,朱允炆先给封地比北平更北的辽王朱植和宁王朱权都寄去了一封信——
“各位叔叔们,朝廷暂时不削藩了,我们的敌人只有燕逆(从靖难之役一开始,朱允炆就把朱棣从皇族族谱中除名了),你们赶紧到南京来,别被战火波及到。”
很明显,这是怕朱棣造反拉人头不得已做的统战工作。
燕王宁王辽王势力图
信发出去之后,还是收到了一些效果,辽王朱植就从封地广宁走海路到了南京。
但宁王朱权并没有像他哥那么快动身,他想再看看局势的发展。
朱权最大的依仗,自然是他手上的精兵。
朱权是朱元璋的第十七个儿子,此时在大宁卫(治所在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大明镇)就藩。
看地图就知道,在这地方当王爷,是准备和蒙古人当“友好邻居”来的。
朱权的军事实力,自然也不白给。
这位爷的手下号称“带甲八万,革车六千”,可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军事力量。
尤其是朵颜、泰宁、福余三卫,都是洪武年间投降过来的蒙古骑兵编练成的雇佣兵军团,很有战斗力。
朱权很清楚,4个2在手,无论是奉建文的诏令攻取北平城,还是和他四哥做点什么利益交换,都是可以的。
这就是他不动的理由。
(此处朱权战术性后仰:什么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啊?)
02
而朱棣刚刚起兵时,燕王府的府兵有多少呢?
。
即使是收编了原北平城周围的军队,想撬动朱允炆的皇位,那也是困难重重的。
所以朱棣的主意,自然而然的也就打到了朱权的身上。
《明史·朱权传》载:
燕王初起兵,与诸将议曰:“曩者余巡塞上,见大宁诸军惊悍。吾得大宁,断辽东,取边骑助战,大事济矣。”
所以当建文元年(年)年九月,朱允炆派出两路人马,一路由曹国公李景隆率领京军50万从保定直扑北平城下,一路由江阴侯吴高率领辽东兵马出山海关,进攻朱棣控制下的永平城,企图两面夹击,一举解决朱棣的时候,朱棣弃李景隆不顾,毅然决然的要先解决江阴侯吴高。
朱棣知道,李景隆攻不下北平城,但是如果让吴高长驱直入,那朱权就有可能要和辽东军队合流。
因为在宣府就藩的谷王朱橞此前已经去了南京,京西无险可守,一旦大宁骑兵突然发动攻击,自己根本就来不及反应。
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在留下一部分人随朱高炽坚守北平后,朱棣亲率主力朝永平进发。
而辽东军在吴高的指挥下跟朱棣玩疲劳战法。
具体就是,看见燕军来了,辽东军就退走;等燕军走了,辽东军再入关。
就像蚊子一样,朱棣一时半会儿还轰不走。
为了彻底解决吴高,朱棣玩了一手反间计。
他写了一封信给吴高,内容无非是些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话,然后又故意派人把这封信错投到辽东军的一位副将杨文的手里。
杨文看到信后,连忙上报给朱允炆。
果然,朱允炆立即就对吴高起了疑心。
吴高本来就是勋贵二代出身。
而且他有个堂妹,嫁给了湘王朱柏。
而在朱允炆削藩的时候,朱柏的全府人在长沙王宫里自焚了,其中当然也包括吴高的堂妹。
所以朱允炆就认为吴高一定是记恨朝廷削藩的,那他跟朱棣合谋就在情理之中了。
于是,朱允炆削去了吴高的江阴侯爵位,发配到广西去了。
而辽东军就此失去了主心骨,只能退守山海关外,不敢再入关威胁北平的安全了。
03
解决了辽东军队,朱棣可以腾出手来,解决大宁的问题了。
这时候,朱权并没有对朱允炆或朱棣其中的任何一方做出友善的表态。
如果朱棣贸然进攻,势必会把朱权挤兑到朱允炆的阵营里去。
思前想后,朱棣决定:悄悄进村,打枪的不要。
他绕过北平与大宁之间的重镇松亭关,由小路直插大宁城。
大宁城中的守军没料到燕军会来这一手,最高指挥官房宽慌忙下令自守。
事情坏在,房宽平时治军比较严厉,面对城下大军压境,有些人就动了小心思,他们把房宽绑起来,连同大宁城一起献给了朱棣。
《明史·房宽传》载:
“房宽,陈州人。洪武中,以济宁左卫指挥从徐达练兵北平,遂为北平都指挥同知,移守大宁。宽在边久,凡山川夋塞,殊域情伪,莫不毕知,然不能抚士卒。燕兵奄至,城中缚宽以降。成祖释之,俾领其众。”
接下来,就是朱棣高光演技的时刻了。
明明已经攻下了城池,朱棣偏偏单人独骑去见朱权。
朱棣拉着权儿的手不松开,可劲儿摇:四哥我现在让大侄子逼的太难了,你得给你四哥做中间人啊,替我和大侄子说和说和,让他不要撤我的藩了。”
朱权呢?
也是削藩行动的受害者。
之前,朱允炆见朱权不动窝,也就懒的再装,削了朱权的王府三卫。
一听这话,朱权就和四哥在心理上无限的拉近了。
答应给朱棣写一份“谢罪表”送交南京。
兄弟俩还抱在一起痛哭了一场。
感情戏到位!
朱权慢慢放下了对朱棣的戒心,也可以说,经过仔细观察,朱权心里的天平,其实已经倒向了朱棣。
但,朱权还是没有表示自己会效忠四哥。
过了几天,朱棣特意前来和朱权告辞:“谢谢好弟弟的招待,我回北平了。”
四哥要走了,那就送送吧。
却不料,朱权这一送,就把自己送出去了。
刚走到大宁郊外,燕军就把朱权给包围了。
而手下朵颜三卫,此时竟然带头向朱棣宣誓。
原来在大宁城里这几天,朱棣并没有闲着,他一边跟朱权说着兄弟情深,一边派人和朵颜三卫的头头脑脑勾勾搭搭。
这些蒙古的雇佣兵,本来就是谁给的价码高,谁的腰杆子硬就跟谁走。
糖衣大炮之下,这些人自然带头投了朱棣的股。
《明史·朱权传》载:
“燕王遂自刘家口间道趋大宁,诡言穷蹙来求救。权邀燕王单骑入城,执手大恸,具言不得已起兵故,求代草表谢罪。居数日,疑洽不为备。北平锐卒伏城外,吏士稍稍入城,阴结三卫部长及诸戍卒。燕王辞去,权祖之郊,伏兵起,拥权行。三卫骑及诸戍卒,一呼毕集。”
04
“你跟不跟我一起靖难?”朱棣笑着问眼前的十七弟。
朵颜三卫本来是朱权和朱棣划价的筹码,现在筹码都没了。
成了光杆儿司令一个,形势已经不由他掌控了。
再一想,他和朱棣见面后的表现,一定会被朱棣添油加醋的报到南京。
再者,朱允炆已经削藩,就算自己就是做他的忠臣,也决计捞不到什么好果子吃。
事已至此,朱权只有长叹一声:“我跟,我跟。”
其实,朱权如果坚决不和朱棣合作,他完全可以再策动朵颜三卫不服从朱棣的指挥。
毕竟和朱权相比,朵颜三卫跟朱棣的时间还太短。
朱权没这么干,就表明,对于四哥这波秀出天际的操作,朱权的心里虽然不满,但这并没有超过他的底线。
朱棣在兼并了朱权的势力之后,也适时向十七弟抛出一颗糖果:“你放心,事成之后,我跟你平分天下!”
《明史·朱权传》载:
“权入燕军,时时为燕王草檄。燕王谓权,事成,当中分天下。”
05
当然,素以谋略著称的朱权,也不会把这个承诺当真。
所以当朱棣夺得了天下之后,选择性遗忘了这个承诺的时候,朱权便请求四哥把他改封到苏州。
但朱棣不同意:“亲弟啊,苏州是京畿重地,不好封个王爷跟那儿住吧!”
朱权:好,那就改封到杭州,那地方也还不错。
朱棣还是不同意:“杭州是爹之前准备封给周王橚(朱棣的同母弟)的,建文那个小王八蛋,把杭州夺过去封给了自己的弟弟朱允熥。不过,最终也没什么好下场,所以你也别去了。”
朱棣还补了一句:“云南建宁、四川重庆、湖广荆州、山东东昌这四个地方都不错,十七弟,你可以在这几个选项里挑一个自己喜欢的。”
望着朱棣那张真诚的脸,朱权暗暗腹诽:得了,我喜欢的你都不给,还挑什么?
永乐元年(年)二月,朱权被改封到了江西南昌。
不过,屁股还没坐热,朱权就被告了一状,说他扎小人诽谤朝廷。
朱棣当上皇帝之后,对兄弟们的态度,比朱允炆还狠。
宁王府一阵鸡飞狗跳。
可这时候的朱权,还能拿什么和他四哥掰腕子?
所以朱权再一次选择了隐忍。
他在郊外构筑了一间草庐,日夜在里面弹琴读书,用以向四哥表明心志:“放心吧,我从来没有跟你争天下的野心。”
06
直到明仁宗朱高炽登基之后,朱权才感觉自己可以松口气了。
就上疏说:南昌并不是自己原来的封地,请求移封。
笑话,你还想回大宁?
回去干什么?
难道领着蒙古人再走一次靖难的剧本?
趁早歇着吧您。
朱高炽耍了个滑头:“叔叔在南昌已经二十多年,怎么不是自己的封地呢?”
到了宣德三年(年),朱权再次上疏给宣宗朱瞻基,表示自己年纪大了,希望可以就近引水灌溉宁王府的田土。
然后又对宗室成员的品级该不该定,发表了一通自己的看法。
对这种指手画脚的行为,朱瞻基极大愤怒。
但考虑到朱权此时年老,仅仅斥责了一通,并没有实质性惩罚。
正统十三年(年)朱权去世,谥号为“献”。
07
朱权是朱元璋二十多个儿子里最有才华的一个。
他在郊外建草庐,并不仅仅为了装文艺,他是真文艺。
在这里,他完成了两卷《通鉴博论》,74章《宁国仪范》,一卷《史断》,八卷《文谱》。
还有明代历史上最重要的《茶谱》。
为什么《茶谱》如此重要?
因为朱元璋对于茶业极力倡导的是“废团改散”。
也就是废除团茶,提倡散茶。
直接抛弃了宋代的点茶法。
明代初年,饮茶方式开始出现分层现象——散茶流行于民间,团茶则仍流行于上流社会。
但由于“废团改散”的政策执行的坚决而彻底,到了明代中晚期已经没有茶学著作再去提及“点茶法”了。
而通读《茶谱》,不难发现朱权擅长的是宋代的点茶古法。
“命一童子设香案,携茶炉于前,一童子出茶具,以瓢汲清泉注于瓶而炊之。然后碾茶为末,置于磨令细,以罗罗之,候将如蟹眼,量客众寡,投数匕于巨瓯。候茶出相宜,以茶筅摔令末不浮,乃成云头雨脚。分之啜瓯,置之竹架,童子捧献于前。”
也就是说,朱权可能是明代精通“点茶法”的最后一批茶人。
主人怎样泡茶;
童子怎样献茶;
客人怎样喝茶。
甚至对怎么聊天都做了具体规定。
等等。
朱权,不是简单的人物。
《藩献记》说他:
“旁通释老,尤深于史”。
熟读史书的人,怎么会不明白“兔死狗烹”的道理。
想活下去,只有韬光养晦。
茶有这样那样的功效。
但对于朱权来说,茶最主要的功效就是保命。
因为醉心茶学,给人造成了与世无争的姿态。
茶学对于朱权也有着救赎身心的功效。
最终,朱权以70岁高龄得以善终。
是朱元璋最长寿的儿子。
低调不容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