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人身脉动似琴弦与呼吸同,换种

《黄帝内经》依序精解第篇,融古今一炉,述百科同理,纯原创!

涉猎广泛有一大好处,就是读经藏一旦遇到不懂的地方,换个角度去触类,一下又给旁通了,再尝试多换几个角度,慢慢就自然清晰透明起来,跟变戏法一般,实际并无戏法可变!但有一个前提,在所有兴趣中,你必须身怀一样绝技,达到非凡境界之后,再去触类旁通其他领域,皆是自然原理一般同,谓之至简!樵夫并无出色绝技,只是偶尔坚持写写诗文,若是间隔时间不计,总共时长也就是个三五年左右的样子,练得一丝柔柔淡淡信手拈来意趣天成的自然气息,慢慢依气通气顺气柔而行,自然而然识得诸般文字之间的气脉原理,后来不知不觉渐渐迷上了聆琴,参无声禅语,远比有字诗书更有趣味……

说到《黄帝内经》,记忆中也仅恍惚浏览过不足两遍,不觉尝试解来20余篇,发现好评要比批评多,算是鼓励,由于内经太过复杂系统经世致用无穷,樵夫所学又皆是外功,知识若有若无,也不知究竟能解到哪一章哪一节,后面技法难通,尽力而为……本文精解《素问脉要精微论》,此论之中精髓甚多,需多分几篇文章来解!樵夫也不是中医,只是把切脉刺穴之技触类于诗词经文气理,思维跨界同归自然,外行人说内行话,就是希望人人能懂,灵活变通,或许用在别的领域更有作用也未为可知……

01

先识气,后号脉,气乱脉异,与听琴同理!(内经中并无此说,以供参考探讨!)

气脉气脉,气入脉行,应当以气为先,以脉为后,自古中医为技,不言听息之理,更不谈听琴之玄,从不讲诗词之妙,也罕见书画之美……事实上各个领域、各种技艺,道理相通,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因此,气脉与琴弦自然无异,气萦于指,心感于弦,音中自辨清浊言语悲欢离合之情,清清澈澈行云流水方是自然真境,浑浊急促乱如疾风暴雨定是十面埋伏!呼吸与琴弦同样丝毫无别,脉搏又能怎生差异呢?所以岐伯天师言诊脉之法,应当在平旦号脉,此时天静音清体内气候全,感辨真切,有过而诊!

02

古时中医切脉,以察言观色为辅辨五脏六腑形体之兴衰,与后来命相学同理相通!

岐伯曰:“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单凭切脉下诊断结论也是不准的,故岐伯结合观察眼睛、面部气色、五脏六腑状况之面部特征、身形高矮胖瘦佝偻驼背等状况,从而多角度综合诊断病情(与命相学无别),后来又发展成“望闻问切”四步诊断法,加了闻、问二步,听音辨言,与樵夫的聆琴、号字理气脉略同,以上这些都是系统自然科学实践应用,是当今医疗仪器做不到的,若是离开仪器,当代西医又有几人能看病?

03

切脉如何与听呼吸识琴弦结合?回归自然现象就人人能懂脉理!

普通大众不明术理,是因为受精英阶层专业术语的局限,所谓隔行如隔山,从理论上其实隔的仅仅就是一个概念和定义而已,从经验上却相差一段经历和阅历的距离,这才是事实!岐伯言术语如下: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讲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是什么意思呢?且让樵夫换种说法而言:听人呼吸,细而匀长者,如春风拂晓,万物尽得生机,此乃伯牙高山流水之清音也,自精气神足;如果呼吸往来过短,好比鱼儿上岸,琴弦不续,即是气不通畅,病也;数即是急躁频繁,有如夏日蝉鸣,或是琴弦雨打芭蕉,此是心火虚旺烦躁之状;大口呼吸乃缺氧即是病情严重,呼吸不匀则分上下(如自来水管上不通则堵下不通则塞),呼吸弱而不足为气衰(恰如困乏疲软无力),呼吸细而不柔不长此是琴弦上下崩的太紧为气少(已是呼吸困难全身紧绷病入膏肓),呼吸有如丝竹划破刺耳之音此为涩(涩是心血干涸火弱金旺自然心痛),呼吸无力绵绵将绝此即曲终人散之余音(人之将死)……脉动之状,亦如呼吸、琴弦、自然原理尽同,听呼吸亦可识病,延伸不尽,更有利于领悟理解,您又怎么看呢?

——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108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