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文殊院来参礼,不是人人都能得到文殊菩

《文殊院》·桂临塞上

古寺闹市中,苍翠传经颂。

烧香拜文殊,可得四大空?

重游成都,第一站就选择参礼文殊院!文殊院也是很多人来成都旅游的目的地吧?

文殊院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间,是当时一位亲王的妃子为尼僧信相所建,故称为信相寺,此后历代香火鼎盛,直到明末毁于兵灾。只留两棵古树,破败不堪。

到了清康熙年间,一位法名慈笃的禅师来到此地结茅为庐,修行弘法,重兴古寺,时值“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浪潮,人们来到此地,围寺而居,渐渐地,此地又成了香火旺盛的佛法道场。街巷逐渐外伸,老成都又一次焕发了它的新春。康熙帝仰慕其名,几次诚邀禅师进京,均被婉言谢绝。随后康熙帝御笔“空林”二字,钦赐“敕赐空林”御印一方,墨迹至今仍存院内。

据传说,慈笃禅师圆寂时,空中出现红光,结成文殊菩萨像,久久不散。信众相信,慈笃禅师就是文殊菩萨化现,从此以后信相寺就改名为文殊院。此后,又经过乾隆、道光两朝的翻修、扩建,文殊院成为西南名刹。

路口看到这经幢,一边一根。显示已经来到文殊院的地界。在闹市中看到这样的寺庙,还是比较稀罕的。更不要说成都是一个多么繁华的都市,美食汇聚,美女云集之地,想专心参禅,确实需要定力。

据说,清末罗思举任四川提督时,以护法神自任,募款大修文殊院,专门雕刻了四十八根大石柱,从金堂县淮口镇运来,又因城门窄狭,石柱不能通过,遂拆城墙开豁口,才得以辇柱入城内。文殊院石幢上刻有罗思举的名字,因风化看不清了。不知道现在立在路口的这些石柱是不是其中之一?

上面雕刻精美,都是佛家法器和人物,造型皆生动飘逸,栩栩如生。具有极高观赏价值,只是可惜,来来往往的人潮中,也只有

桂临塞上停下脚步仰头看看,或许,成都人都熟视无睹了吧?

穿过长长的两边红墙灰瓦夹道,来到了门前,跟其他很多地方的寺庙不一样,这里是不收门票的,文殊院敞开山门,接引天下众生,广结善缘。因此,虽然规模宏大,镇寺宝物众多,也不收门票,完全依古法,实实在在依照佛祖自渡渡人的慈悲,正所谓:佛门广为天下开,有缘自会进院来!

一门之隔,门内清净,门外繁华。

跨入门槛,似乎背后的喧嚣和车水马龙戛然而止,马上身处一片谧静之中。

文殊院一大特色就是银杏树,一到秋天,大片的明亮黄色给深沉的院中带来别样的韵味,所以

桂临塞上觉得,秋天的文殊院最美!

圆如中道

“圆如中道”,细细品读,颇有几分儒释和参禅的味道。

三大士殿前更是有一副楹联:

见了便做了,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

智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很多人来参礼文殊院,都是来烧香祈福,参禅修身。而

桂临塞上却是喜欢这些殿堂上的字。每一块匾额,每一对楹联,就是一幅上佳的书法作品。就像佛语梵音,看着它们,能感受到到心里一片宁静,安详。

蓝天下的这片深沉,可能也是人们躲避尘世纷扰的一个暂时栖身之地吧。

发现很多匾额都是正楷,少有其他字体,可能也包含清正严明,端正立世的意思吧?不懂,就只有静静地欣赏了!

文殊院也是成都保护相对最为完整的一个寺庙了!

可能是来得有些早,游人不多,得以静静欣赏这些匾额,从容休闲,可能逛寺庙就是要的是这样的感觉吧?

文殊阁

沿着曲径向前,直接来到了最后一进院的文殊阁前。院中古木参天,郁郁葱葱之间,三层的藏经楼,显得尤为清幽,香烟缥缈,诵经念佛之声悠扬盘转,仿佛华严胜境传来的梵音。

藏经楼的匾额为净空法师所题,还有一块横匾:“汲引人天。”金字晃耀,十分醒目。楼前还有数棵古树,两座石经幢,都富有年代感,古意盎然。

可惜的是没有遇见禅修活动,这也是缘分不到吧!

三层的佛殿正中供着文殊菩萨金像,两侧是千佛塑像,全部用真金贴箔,果然是金碧辉煌,无比庄严。从左向右绕殿一周,先在文殊像后面的阿弥陀佛像前礼拜,然后绕到前面,礼拜文殊菩萨,这是在佛堂礼拜的规矩。

由于佛殿内游人不多,都低声或者不语,所以殿内十分安静,确实是静修的庄严道场,忽然心生念想,如果能够到这里拜文殊,修身参禅,应该是前生修来的福分,也是为来生积的福田。

摒除了那些不实际的念想,抽身出到塔院,似乎是两方天地,这里游人多起来,一下没有了在院中的清静之感了,外面成了停车场,喧嚣再次笼罩全身,那是从梵境出来了啊!

来成都旅游,不要错过文殊院哦!

这里是成都!发现成都之美!感受成都之美!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401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