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圆谷公司把《恐龙特急克塞号》推向市场且收视低迷的时候,大概万万想不到,四十年之后,在日本都已经无人谈及本片的情势下,一水之隔的中国,自媒体上、社交群组里,克塞战士、人间大炮和格德米斯仍然是一个时不时会被提及的名字,尽管同样它也不再热门。
时至今日,很多日本人乃至圆谷方面当得知70后80后中国观众对这部“科幻剧”仍然念念不忘后,依然搞不清情况——这部在日本反响平平的特摄片在中国究竟经历了什么?
四十年,转瞬即逝。让我们再次让时间停止,回到四十年前(不是万年前),来看看这部经典译制剧如何从日本匆匆诞生、失意淡出,又漂洋过海在中国变身爆款,并成为中国影视剧引进史上的标签事件的。
困顿之下的恐龙三部曲
《恐龙特急克塞号》是如何问世的?
提及日本的圆谷制作公司以及旗下的金字招牌“奥特曼”,相信中国的80后90后都不会陌生。在大半个世纪里,圆谷公司一直以专门制作各类特摄片而闻名。《恐龙特急克塞号》,便是这家“老字号”旗下的一员,但是它的诞生,却与圆谷的一段失意历史紧密相关。
《恐龙特急克塞号》片尾
圆谷公司于年成立,依靠制作电影特效起家。仅仅用了十年时间,它便凭着奥特曼系列和其他一些成功作品,在日本娱乐界声名鹊起。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年间,日本经济不景气和特摄片热潮消褪这两大利空同时来袭,加之高额预算赤字、新作反响不佳(新推出的《奥特曼》剧集收视率跌至10%之下),这使得原本家底就不厚实的圆谷举步维艰。无奈之下,它不得不暂停了奥特曼系列的后续开发。
当然,坐吃山空肯定是行不通的。于是,经过1年多的酝酿,从年起,圆谷的特摄生意又再度开张了。
事有凑巧,年在北海道地区发掘出了日本第一具食肉恐龙化石,很快日本少儿娱乐界便兴起了一股持续数年的“恐龙风”。圆谷觉得这是个蹭热度的好机会,于是便联合玩具制造商多美公司(TOMY),顺势推出了在其发展史上留下独特一章、后来被称为“恐龙三部曲”的特摄电视剧系列。
此时在日本,特摄产业整体处于颓势之中,而动画市场却一片欣欣向荣,可能是考虑到此因素,圆谷在“恐龙三部曲”的第一作《恐龙探险队》()和第二作《恐龙大战争》()中,采用了将真实的背景和道具与动画绘制的人物相结合的制作手法。结果,两部剧集播出后仍然不见起色,而公司内部的一些高层也对这种混搭作品不太感冒。
《星球大战》
很快,时间就到了年底,业界的流行风向标又有了新的变化——此时,史诗级科幻巨作《星球大战》和《第三类接触》在美国热映后的空前盛况已被日本媒体广泛报道,加上早在同年8月份上映的动画电影《宇宙战舰大和号》所引起的票房轰动,日本社会的科幻热潮迅速升温。
综上考虑,圆谷在筹划第三部“恐龙”作品时,决定恢复完全由真人演员出演的这一特摄片的传统模式,由此促成了“恐龙三部曲”的最终作《恐龙特急克塞号》的出炉。
日本市场5%的收视率
《恐龙特急克塞号》只不过是个小角色
格德米斯
《恐龙特急克塞号》的一个嘘头,首先是引入了“时间悖论”的概念。尽管最初这个点子遭到赞助商以“小孩子看不懂”为由的反对,不过在编剧辻真先的坚持以及一些影评人士的支持下还是得以保留——按辻真先本人的看法,“就算一部作品让小孩子难以弄懂,只要用心去做他们还是会去尽力理解。如果作品简单但粗糙的话,反倒会被认为是骗小孩。”
另外,一个“野心勃勃、死不悔改”的反派是必不可少的角色。于是,在接下来的编剧中,妄图霸占地球的外星侵略者格德米斯,很自然地被添加到故事中,进而克塞战队同他之间的对决也成为了前半部分剧集的核心主题。至于全部的后半段,则是采用了打击时空犯罪者的故事套路。
《星球大战》
很多年以后,再来看这部片子,大家都会一眼看出这里有多少《星球大战》《星际旅行》的影子:阿尔塔夏与吉伊的这种“外星球的公主和机器人随从携带着机密信息、被乘坐巨大战舰的敌军将领追捕”的设定,简直就是《星球大战》中的莱娅公主和R2D2的翻版;克塞使用的武器“激光剑”,未尝不可看作是廉价版的光剑;
克塞队的老对手格德米斯人在剧中被描述成一种高度进化的植物生命体,让人不由地想起有着类似角色的《星际迷航》系列,而能通过克隆技术再次复生的设定又似是受到当时描绘克隆技术的西方科幻小说的影响;选择“年”作为故事开始的时间,也让人不由地觉得是在向《年太空漫游》这部伟大的科幻电影致敬……这一回,圆谷也算是赶了一回时髦。
然而,在这层时髦的外表下,人们能看到的却仍然是用传统套路和技术演绎的一出传统“正邪之战”。而且,剧中所用的布景、特效也多是圆谷从《奥特曼》起就在使用的那些技术,除了如克塞号飞船这类模型的做工更加精细之外,并没有突破长期以来的条条框框。随着制作的进行,为了控制预算,一些特效还被大幅简化,其中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激光光束特效越往后越少见,而诸如服装道具的重复使用更是屡见不鲜。
从年7月7日开始,到次年的6月29日,《恐龙特急克塞号》在东京电视台播出近一年。然而,收视率却很难让人满意——本剧的收视率多数时候都在5%以下徘徊,至首播结束时,其平均收视率仅为4.9%,其中“克塞队大战格德米斯”的第1-28集更是只有平均4.3%。这一成绩不仅不及前作《恐龙大战争》(平均6.9%),而且和同时期大多数科幻题材的动画片和特摄片相比更是相形见绌。
克塞号折戟沉沙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播出时段不理想。《恐龙特急克塞号》在日本的首播被安排在每周五19:30-20:00,相比之下,同期大多数动画片和特摄片的播出时间都被安排在18:00到19:30之间。
而-年间,其它电视台在这一时段有多部热门的综艺节目,以及像广为中国大众所熟悉的《排球女将》(年1月5日于日本首播,平均收视率14%)这样老少皆宜的电视剧,均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本剧的收看群体。
当然,更主要的原因,或许是因为当年的日本小观众们对此类影视作品早已产生了视觉疲劳……
《恐龙特急克塞号》在那几年热闹非凡的日本电视荧屏上只走了一回过场就悄然淡出,而在日本迄今已达数百部的特摄影视作品中也只不过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角色。然而谁会想到10年后,它却在一衣带水的领邦掀起一波大风浪。
天赐良机!
山西电视台“抢到了恐龙肉”
实事求是的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至年,无论是《铁臂阿童木》《咪姆》《星球大战》《变形金刚》等一大拨科幻动画片,还是《大西洋底来的人》《火星叔叔马丁》等热门科幻译制剧,其引进和译制大都被央视以及北上广三大台所把持,地处内陆的山西电视台是很难分到一杯羹的,但事情突然便有了转机。
年春,在日本颇有影响的影视制作发行公司影业社长善教又一次来到中国。因为在太原有亲友,机缘巧合之下,他与山西电视台相关负责人结识,遂将由其面向海外发行的《恐龙特急克塞号》推荐给了山西电视台,这一次,山西台抓住了这一天赐良机。
意大利版名
有趣的是,影业最后为山西台调来的这套片源并非从日本运来,而是出自另一个引进本剧的国家——意大利,所以片头上还保留着“Koseidon”这一意大利版片名标题、“ItaliaTVBroadcasting”等播出信息,以及每集正片开始前一闪而过的意大利版剧集名称。
《恐龙特急克塞号》译制导演由时任山西广播电视台文艺部编导的冯涛先生担任。出于对这部在山西台看来绝对是“科幻大作”的高度重视,仅仅是在台本翻译上,冯涛便动了不少脑筋。
冯涛(手拿台本者)在为《恐龙特急克塞号》的配音演员讲戏
首先,将原片名“恐竜戦隊コセイドン”翻译为“恐龙特急克塞号”而不是直译为“恐龙战队克塞”,便是冯涛根据剧情所做的一个精心设计,既顾及国情(将“战队”替换为“特急”的起因是前者容易让人联想到“战斗队”,而这一称呼由于文革的历史原因,负面色彩较重,故予以更改),也借此突出“恐龙时代的危机和告急”,从而达到吸引观众的效果。
对于剧中出现的一系列恐龙的准确译名,他还多次前往山西大学向动物学家请教。不过,更大的挑战莫过于剧中以那些虚构武器装备为代表的“专有名称”。
众所周知,日本科幻动漫一直以来都十分热衷在作品中“造词”,这些科幻名词大多是通过一个或多个英文词汇的变体或组合得来,命名过程有时有规律可依,有时又十分随性,若要转换成恰当的中文译名,难度显然比翻译一般的科学词汇要高出许多。
人间大炮发射!
为此,冯涛和翻译人员很是费了一番脑筋,最后观众所听到的诸如“时代战士”、“霞光号”、“闪电号”等等译名虽和原名称的含义有所差别,但却琅琅上口、简单易记,又与所指代人或物十分般配。
至于对人间大炮原版发射口令所做的本土化修改(实际源自英文的“Hop、Step、Jump”,是体育中三级跳远的用语),更是为一代少年儿童的课余生活增添了可无限发挥的欢乐素材。
在中国华丽转身
从二流特摄片到经典译制剧
《恐龙特急克塞号》
对于“重中之重”的配音人选,冯涛也是颇费了一番工夫。经过多方联络,他前后从太原的数家单位请来了多达50余人参与《恐龙特急克塞号》的配音,其中多数人员来自山西省话剧院、太原市话剧院、山西省电视台和省广播电台、太原市电视台和市广播电台,同时也包括一些有较佳潜质的业余文艺爱好者。
此外,本剧配音的一个亮点便是冯涛导演大胆启用了一批业余文艺爱好者,并都委以重任。其中,“女一号”外星公主阿尔塔夏的配音由贾珊女士担当,时常出洋相但关键时刻很靠谱的班诺队长由刘大海先生出任,爱唠叨的女队员乌拉拉的配音演员是葛晋蕴女士,每一集中用义正言辞的声音进行解说的系杨德福先生。
相信很多“克塞迷”至今也并不知道,这四位当年为中国观众奉献了如此精彩表演的配音演员此前大都未参加过影视剧的译制工作,完全是个人的努力以及冯导的慧眼识珠所致。
《恐龙特急克塞号》的配音工作从年冬开始,直到年春节前后才大致告一段落。据冯导回忆,全剧配音的持续时间至少有4到5个月,到年春节前还在加班加点。为避免占用电视台录音棚太久,所以部分剧集的录制地点设在山西省广播电台。
配音演员在录音棚的电视机前研究剧情。
第一排左起:刘大海、王荫斋、黄冲;
第二排左起:傅维彬、贺斌、贾珊、贾会林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本剧情节充满了各类科学幻想、格局宏大,完全不同于一般的现实生活环境,加之出场的外星人、机器人等特殊角色数量众多、声音类型复杂,所以除了要事先对每一位演员所配角色的音形进行设计之外,演员在配音中时常要运用“声音化妆”。同时,山西台在录制过程中还大量地使用混响和延时。
对于大多数初涉配音的参与者而言,他们还需要额外下些功夫,克服诸如对口型、声音塑造等难关。而为剧中人类角色配音的演员们还得兼做自己的口型员,一边配音一边对译好的台词再进行些许的调整。在这一过程中,这些来自不同单位的职业或业余艺术工作者互帮互助,切磋交流,令配音工作得以推进。冯导在现场更是充当了大伙儿们的“减压器”,令整个团队一直保持高昂的士气。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创作,这些来自山西不同单位的配音工作者们,赋予了格吾的阳刚正气、特兹的仗义凛然、班诺队长的大智若愚、毛利的大大咧咧、吉伊的诙谐搞笑、阿尔塔夏的贤淑典雅、格德米斯的阴险残暴。更令人赞叹的是,若和原版相比则不难发现,他们不仅准确地把握住了自己所负责人物的特性,而且其语言的感情色彩更加丰富,使得这些角色的形象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升华。
是的,这艘名叫“克塞号”的闪亮飞船,在上世纪80年代末,搭载了一批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朝着崭新的领域飞去、由此开辟出完全不同以往的人生道路。不仅如此,它同样搭载了无数的中国小朋友,进入了充满幻想的未来之都,以及神秘莫测的恐龙王国。
中国孩子眼中的无敌神作
噱头十足的科幻大片
中国孩子眼中的科幻大片
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年2月2日,《恐龙特急克塞号》首先在山西电视台播出(本剧的译制完成时间是年3月,但首播则是到了翌年的2月。中间相隔将近1年的时间,原因应该是上级主管部门的审看流程和山西台自身节目日程安排所导致的)。到当年年底,“克塞”已相继拜访了全国十余家省级电视台,不仅为中国的电视荧屏添了一笔别样的颜色,而且获得了丝毫不亚于同一时期诸多动画巨星的名望。
的确,对于年的日本观众来说,《恐龙特急克塞号》只不过是一部用成熟的技术和套路做出来的影视作品,然而对于年的中国小朋友们而言,《恐龙特急克塞号》却堪称是一部噱头十足的科幻大片。
这之前,由于受到技术和资金的极大限制,上世纪70和80年代的少数国产科幻电影无论是在场景布置还是在观赏效果上都显得“小儿科”。相比之下,《恐龙特急克塞号》却把那神奇的时间旅行、梦幻般的恐龙时代、视觉火爆的战斗场面,以及诸如外星人、机器人等一系列时髦的科幻要素,通过每次仅长20余分钟的剧集得以逼真鲜活地展现出来。
而这种由真人演绎的影视作品,比起当时的许多动画作品而言更能使小观众有一种代入感。孩子们往往会因为剧情的快速发展以及侵略者的步步紧逼而变得颇为紧张、过后又会有意犹未尽之感。
于是,每当“克塞号”主题歌旋律响起时,无数孩子都会立刻从饭桌、街巷甚至是书本旁抽身坐到电视机前,目不转睛地欣赏着骁勇善战的时代战士们如何击败面目狰狞的格德米斯,而一串串由“克塞号”而引发出的或惹人发笑或令人揪心的小故事,以及脑中常常会闪现的诸如“英雄救美”一类天真无邪的场景,也成为当年的一些观众最值得珍藏、最值得回味的记忆之一。
童年女神阿尔塔夏公主
不同于此时为孩子们津津乐道的动画片,以“科幻”和“日本电视剧”双重身份现身的《恐龙特急克塞号》,让当时为数不少的大人们也倍感新奇。
为克塞战士代言的傅维彬先生至今仍然记得本剧开播时的情景:“那时候国内的科幻片太少了,《恐龙特急克塞号》在山西台播出时,我们一家人都围坐在电视机前,陪着八岁的孩子一起看。后来回天津老家探亲时,周围人都知道我配了‘克塞号’,一走在外面就有人喊我‘格吾’‘克塞’”。
为机器人吉伊配音的黄冲先生当时也碰上了一件令人忍俊不禁的事情:一天,他去幼儿园接外甥女,结果进去后就发现出不来了——全班的孩子早已知道黄冲就是“吉伊”,都在用期待的眼神看着他。于是,黄冲便即兴表演了一段剧中的台词,才在孩子们面前过关。由此也可想见当年的热播情形。
永远的克塞帽
比变形金刚还火的周边产品
克塞帽
“头戴克塞帽,金刚怀里抱,晚看米老鼠,一休陪睡觉。”这是一首年前后出现在“大人们”的报刊上的打油诗。与《变形金刚》《米老鼠和唐老鸭》《聪明的一休》三部超级大片相比,一部并不是动画片的特摄片居然拔得头筹,足见当时克塞号的人气之旺,而这其中,山寨版的“克塞帽”更是风光无限,甚至反过来助推“克塞热”更为火爆。
事情的起因让人忍俊不禁:就在孩子们有滋有味地谈论着金发的外星公主、火红装束的克塞、防化兵打扮的格德米斯,以及人间大炮到底是凭借什么力量把克塞发射出去之时,国内一些精明的厂家已从中嗅出了可观的商机。
相对于做工复杂考究的“克塞号”飞船或“霞光号”战车,克塞的那顶红色头盔显然更易于仿制。于是,当本剧播出之后不久,大批五花八门的“克塞帽”立刻涌入了各大百货商场的柜台。
据当年的报道,这些形似摩托车头盔的塑料仿制品,先是由生产厂家的推销员主动推介给商场,后由于电视剧的热烈反响得以打开销路,很快便在全国各地火了起来,以至于出现了一个商场里的玩具、鞋帽和五金三个柜台同时在售的热闹场景。一时间,克塞帽成为了众多儿童的标准装备,形成了大街小巷中一道别具一格的风景。虽然做工质量参差不齐,但却足以让小观众们在观看片子后,得以在现实中再过一把英雄瘾。
作为一类完全不同于动画片的影视作品,《恐龙特急克塞号》的表现手法(譬如突出主角某些超人般的绝技)和由真人演绎的特色,对于尚处于懵懂阶段、热衷于冒险的少年儿童而言,显然更具模仿的诱惑。
然而,一片“克塞前来拜访”的喊声中,并非全都是令人愉快的经历。年3月1日,《人民日报》就报道了是年2月一起浙江孩童因为模仿剧中动作而从阳台上跳下摔伤的事件。不过,与同期遭受猛烈炮轰的《变形金刚》相比,中国媒体对于《恐龙特急克塞号》的此类负面消息的反应要和缓许多,至少没有受到“停播的威胁”。
万前的白垩纪,长脖子的蛇颈龙,还有超级计算机……
现在的孩子不会知道,70后80后中的很多大龄儿童对这些词的认知都来自这部日本的“二流剧”;现在的孩子也不会知道,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本片热播时,几乎没有中国观众知道特摄片是啥玩意。
年,《恐龙特急克塞号》将迎来引进中国30周年,已知的是腾讯影业的同名真人改编电影项目仍在积极的推进中,而民间讨论相关纪念活动的呼声则是络绎不绝。
坦率的说,即使是身为同门大师兄、拥有世界级影响力的“奥特曼”,如今的日子也并不好过,遑论克塞号这样的小块头了。但无论如何,一部四十年前热播的海外剧,在中国热播近三十年后,眼下仍时不时的成为手机上抛出的一个谈资,弹出的一个表情包,这段幸福的童年观看史依然值得回味。
转自:时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