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
“四库”之名,源于初唐,开元年间编制的《唐六典》中说:“书有四部,故分为四库。”遂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
《四库全书》依照经史子集四分法分类,基本上囊括了清朝乾隆年代以前的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四库全书》的由来
在征书过程中,朝廷和官府采取的不少措施,特别是对私人藏书家献书的奖励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当时在江南一带,民间藏书颇为流行,著名的私人藏书楼有浙江的天一阁、知不足斋、开万楼,江苏的丛书楼等,所藏图书之中有不少世间珍品。
对私人献书的奖励措施有奖书、题咏、记名等:
“奖书”即凡进书五百种以上者,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进书一百种以上者,赐佩文韵府》一部;
“题咏”即凡进书百种以上者,择一精醇之本,由乾隆皇帝题咏简端,以示恩宠;
“记名”即在提要中注明采进者或藏书家姓名以留名后世。
于是藏书名家纷纷将家中所藏的珍本善本进献,仅天一阁、知不足斋等上述四家藏书楼就总共上呈图书两千七百九十八种,占全国征集总量的八分之一强。为此,乾隆皇帝每家赏赐《古今图书集成》一套。
另外,献书百种以上的藏书家还有周厚墙等六人,每人赏赐内府初印本《佩文韵府》一套,“以为好古之劝。”从乾隆三十七年()开始的《四库全书》征书工作,历时达七年之久,征集到的图书总数为一万三千五百零一种。
说到《四库全书》,就不能不提到它的总纂官纪昀。乾隆十九年进士,博学多才,贯通儒籍,旁通百家。早年入翰林院,由乡试主考官、同考官到侍读、侍读学士,为当朝文学重臣之一。
乾隆三十八年)《四库全书》馆成立,乾隆帝任命纪昀为总纂官。《四库全书》的纂修工作十年有余,历任馆职者共三百六十人,抄写人员更是多达三千八百二十六人。
纪昀统领全局、贯穿始终,全书体例皆纪昀一手所定,为《四库全书》打上自己无形却又是深深的烙印。
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第一部四库全书》抄写完毕并装潢进呈。
接着又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抄完第二、三、四部,从乾隆四十七年()到乾隆五十二年)又抄了三部,分贮于江南文宗阁、文汇阁和文澜阁,即所谓“南三阁”。
北四阁的馆舍建设与征书、设馆是同步进行的。乾隆三十九年(),乾隆帝“传谕杭州织造寅著亲往天一阁考察宝书楼形制,并绘图送呈”,令“仿其形制”建阁。
一座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的著名私人藏书楼就这样成为了皇家藏书楼的建筑蓝本。
《四库全书》七阁的名字均以文字开头、阁字为尾,中间一字除文宗阁的宗字的偏旁无“水”之外,其余都有“水”。
这与天一阁的天一生水”同样有以水克火的“厌胜”之意。
而按照乾隆本人的解释,“文”字则更含“水”之深义,他以文喻水,将浩瀚的文化典籍比作江河之水。
乾隆在《文源阁记》中写道:“文之时义大矣哉!以经世,以载道,以立言,以牖民,自开辟以至于今,所谓天之未丧斯文也。以水喻之:则经者文之源也,史者文之流也,子者文之支也,集者文之派也。派也,支也,流也,皆自源而分。集也,子也,史也,皆自经而出。故吾於贮四库之书,首重者经,而以水喻文,愿溯其源。且数典天一之阁,亦庶几不大相径庭也夫。”
记述上段文字的《文源阁记》残碑现存文津街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院内,与蔡元培撰文、钱玄同书写的《国立北平图书馆记》碑并列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