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翁失马有关知识点解读我的精品课程

塞翁失马

西汉/刘安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内容和思想

《塞翁失马》通过一个循环往复的极富戏剧性故事,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示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如果单从哲学角度去看,这则寓言启发人们用发展的眼光辩证地去看问题:身处逆境不消沉,树立“柳暗花明”的乐观信念;身处顺境不迷醉,保持“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

艺术特色

1、对比手法,突出了塞翁有主见的个性:(1)面对生活中的失与得,人们前后态度有所转变。塞翁之子摔断腿时,一个“吊”字写出了人们同情他或为他的不幸感到伤心的情形;塞翁失马复得且带回胡人的骏马时,一个“贺”字又表现了人们都来祝贺他并替他高兴且流露出一丝羡慕。且用一个“皆”字形容,强调了是所有人都沉浸在塞翁失马的悲伤以及得马的喜悦中。人们前后的不同反应,折射出了众人面对得失,过度兴奋或过度悲伤的内心世界——为生活得失所羁绊。

(2)面对生活的得失,塞翁的态度和人们反映的差距,用两个反问句体现——强化了塞翁面对生活中的祸福,始终保持平静、淡然的态度:有所失时泰然处之,处变不惊;有所得时,不张扬,不忘乎所以。在不同的对比中,使得塞翁的智者形象愈加丰满,文本内涵愈加丰富。

2、反问的运用: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体现的词语是“焉”,解释为怎么,哪里;这样写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充分体现祸福相依的道理,表明“失马”未必就是坏事,或许就是潜在的福从天而降的征兆。塞翁的这两句话,后一句比前一句多了一个“能”字,就是这个“能”字,彰显了塞翁的远见卓识和他对未来命运的担忧。体现了塞翁深不可测,聪慧,机智,考虑事情的全面性。

3、老子辩证观的实践者:塞翁(《塞翁失马》中的其父)处事不惊,懂得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以祸与福之间极易发生相互转变的观念看待眼前所发生的一切。他是一个特别旷达,细致入微并且心思细密的老人。对待生活不卑不亢,对待挫折与荣辱都可以淡然处置,所以,无论有什么事情发生,他总是那么坦然自在。

4、作者的政治隐喻:面对匈奴的侵犯,普通百姓都积极参战,作者却褒扬一个苟活性命于社稷之危的青年。原因在于作者主张遵循自然规律的“无为而治”,而当政的汉武帝却坚持强兵强国之策,故作者欲以此表达自身反对战争的观点,告诫执政者要“以柔克刚”。巧借塞翁的故事,融施惠于民的思想于文中,隐喻了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人民疾苦的关切。

创作背景

《人间训》重点论述祸与福的关系,其主旨用《要略》的话说,就是“观祸福之变,察利害之反,钻脉得失之迹,标举终始之坛也。分别百事之微,敷陈存亡之机,使人知祸之为福,亡之为得,成之为败,利之为害也”。文章以大量的历史事例、寓言等,论述了人世间的各种对立关系,以祸福为中心,涉及了得失、损益、利害、功罪、取舍、毁誉等诸多方面,具有很强的辩证法意味。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323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