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莫氏庄园清代富商莫放梅的庄园里,隐藏

治疗白癜风大概需要多少钱 http://baidianfeng.39.net/a_cjzz/220820/11549168.html

平湖-晓亮

浙江平湖的莫氏庄园,筹划7年,建造3年,占地7亩,大小房屋77间,于光绪二十五年()竣工,耗银10万两。

在这座曾经居住着清代富商莫放梅祖孙三代的神秘的庄园里,隐藏着诸多的谜团,有些已经揭晓,有些有待揭晓,有些可能永远无法揭晓。

现在,让我们虚拟地走进庄园,去数说那些令人好奇的谜团。

1、一块让人匪夷所思的匾额一一春晖堂

莫氏庄园的春晖堂,与常熟采衣堂、东阳卢宅、同里退思草堂、苏州网师园万卷堂、拙政园三十六鸳鸯馆,合称江南六大厅堂。

厅堂正上方的“春晖堂”匾额,经考证,确系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上海松江华亭人,官至南京礼部尚书,曾在平湖教过私塾)的手迹。

但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明代书法家怎么可能为清代的豪宅预先题字近三百年呢?

有分析认为,这是宅主人为附庸风雅集先人之字撮合而成。这种说法虽可成立,但终究是一种推测。具体实情,不得而知。进一步猜想,莫非莫家与董家后代有什么渊源?

总之,这是一个难解的谜。

2、一扇令人无限遐想的木架子窗一一小姐窗

春晖堂右侧墙壁上有一个博古架式的木架子,高度正好在二楼的位置,而二楼是妇女起居、活动的地方。

据说,这个木架子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小姐窗”。它的功能是,透过这扇窗,可以窥视到下面春晖堂正厅里庄园主人和客人们的活动情况。在封建社会里,男尊女卑,男女内外有别,妇女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因此,设个秘密窗口,正厅里男人们的一举一动就一览无余了。由此遐想:

(1)莫家小姐是否正是通过这扇窗,先见识了来求婚的公子哥儿们,然后决定是否应婚?(2)莫家夫人是否正是通过这扇窗,如老佛爷般的实现了“垂帘听政”?

(3)莫家妇女不能到正厅里去的规矩不知到哪个年代被打破了?

莫家夫人是否实行过“垂帘听政”,这只是一种遐想,当不得真。但要知道的是,莫放梅的夫人葛香凝是隔壁葛家的长女,葛家比莫家更大,更有权势,也更富有。

同时有资料说,葛香凝是一个能干精明、很有手段的女人,整个庄园的经济、大小事务都由她一手掌管、打理,包括她的子女、媳妇都惧怕她三分。

小姐窗让我们对生活在这个大宅门里的女人们充满了好奇和神秘感。莫家的女人们在这里究竟是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呢?又有哪些喜怒哀乐呢?这显然是个人人都想知道的谜。

3、一张叫人浮想联翩的玉照一一莫氏孙女照

莫氏庄园二楼上挂着一张很大的照片,照片上的女子是庄园主人莫放梅的孙女。从她时髦的着装看,很容易让人想到三十年代上海滩的时髦女郎。

可以这么说,当时正是象莫家小姐和公子哥儿们的一批年轻人,把大上海的时髦及时带到了平湖,从而引领着平湖的时尚潮流。

这除了他们家境富足、社会逐渐开放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平湖离上海特近。平湖历史上有许多人,或因经商,或因学艺,或因读书,或因避难等生活在大上海,如莫家在上海也开有木行。

因此,平湖是个名不虚传的上海“小亲戚”,上海的时尚会以最快的速度被带到平湖。即使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上海一有时髦的东西,不出二个月平湖准有。

如,上海的“的确良”面料刚上市不久,平湖就有人在街上穿着显酷;上海刚流行“喇叭裤十手提录音机”,平湖就有人依葫芦画瓢地在街头上招摇过市。

如今,平湖已成为“服装之乡”,上海的时尚在平湖弱化了,不再是平湖看着上海的流行做衣裳,倒是上海人忙着到平湖来批发服饰了。

至于当年莫家子孙们在平湖是如何引领时尚的,想来现在不少年轻人乃至老年人都想知道,可惜年代久远,已无人能描述了。这自然是个谜。

4、一架仿佛流淌着旧日时光的玩意儿一一留声机

莫氏庄园二楼的客厅里,摆放着一架伸着大喇叭的老式留声机。从留声机的发展历史看,这架圆盘式的留声机应该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产品。

从这架外观保存得相当完好的留声机上,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信息:

(1)莫家的子孙们是赶潮流的;

(2)莫家的子孙们是爱好文艺的;

(3)莫家的子辈们是开放的(三十年代莫家老辈均已去世);

(4)黑漆漆的大门里也是有着鲜活的人生的。

现在的你,可以想象得到,当时的莫氏子孙们是如何地围绕着留声机,边喝咖啡边听曲,一派春风得意、手舞足蹈、欣喜若狂的样子。

但你很难猜测得到:

(1)莫家的子辈们是否也经常围绕着留声机,依依呀呀地唱段京戏?

(2)莫家的孙辈们除了听歌听曲外是否还爱跳舞,比如一时兴起就来个“嘭嚓嚓”的华尔兹或“蓬莲,蓬得儿蓬”的探戈?

(3)尤其是,当年莫家是否曾邀请过当地的富家子弟和淑女们来开个派对(PARTY)?如有就有趣了。这是一个只有莫家人才晓得的谜。

5、一部老得不能再老的通讯工具一一电话机

莫氏庄园账房旁边有一小小的亭子间,里面墙壁上挂着一部陈旧的老式电话机。别看电话机老得掉渣,那可是当年平湖很显身价的通讯工具。这好比上世纪80年代国企经理手里的“大哥大”,虽笨重得像块砖,但有没有身价相差百倍。

据《平湖县志》记载,光绪十八年(),平湖始有电报局;年成立了电力企业,有了电;年平湖成立了私营永通电话无限公司,开始通电话。

而莫家在年(即庄园主人去世后的二年或三年)平湖有了电就安装了电话机,比电话公司成立还要早一年左右。

这一方面证实了莫家当年在平湖是一流的,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疑惑:

(1)年电话公司还未成立,那莫家是怎样通电话的?

(2)当时通电话的范围有多广?比如城里能通,乡下大的集镇如乍浦是否也能通?再进一步,乍浦能通,上海、福建是否也能通?要知道,莫家在沪、浙、闽三地都是有木行的。

(3)有资料说,莫家是大地主,拥有良田六千一百亩,为了防止农民抗租生事,就安装了这部电话,以沟通内外。

不知道这种说法是否真实?如确实,则联系到现在庄园里还保留着的地主压迫农民的泥塑,真不知道在这部电话机的背后曾经发生过哪些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总之,电话机里藏着许多谜。

6、一堵象征着主人身份和地位的门坎一一仪门门槛

莫氏庄园过正门左转即是一座水磨砖雕的仪门。仪门也叫塞门、二门。俗话所说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就是指这个门。

门下有条高高的门槛,70多厘米高,即使现代人跨起来也有困难。仪门平时不开,遇家族重大礼仪活动和贵客来访才开,门槛拆掉,直达正厅。女人和下人是不能走这道门的。

那么,做这么高高的门槛有何讲究呢?原来古时门槛越高代表主人的身份和地位越高。莫家是平湖的豪绅,门槛高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但问题是:

(1)莫家的门槛在当时的平湖是不是最高的?要知道隔壁葛家的身份和地位比莫家更高。

(2)在封建社会里,官方对门槛的高低有没有规定和限制?要不官宧的门槛要比皇帝的门槛还高了。

(3)在莫家居住的屈指可数的半个多世纪里(莫老爷只居住了十五六年),这扇门及门槛曾被打开、拆掉过几次?特别是有没有因高官来访而被打开、拆掉的记录呢?这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谜。

7、一顶成本莫衷一是的乌纱帽一一三品官衔

走进莫氏庄园大门后,门厅左右两旁设有“肃静”、“回避”、“候补江苏直棣州知州”、“钦加三品衔”等仪仗牌。在第一幢建筑轿厅里,陈列着象征主人身份的一顶绿呢大轿和一顶三品官帽。这是庄园主人莫放梅在光绪二十七年()即庄园建成后的第二年花巨资向朝廷捐的官。

“候补”,就是等待通知上任的官,有官衔没实权,但可享受一些待遇,如出去可以穿官服、坐官轿并鸣锣开道。

“钦加三品衔二品封典”相当于现在的“副省级”级别(也有人说是“副部正省级”)。莫放梅没到过任,但是个亦商亦官的“红顶商人”,这应该没有多大异议。

但问题是,他到底化了多少银子才捐到了这个官?现在普遍的说法是,化了24万两白银。这相当于建二座半莫氏庄园的代价。

有人考证说,莫家捐出的银子应该是多两,考虑到还有个“钦加三品衔”的破格待遇,那最多也不会超过两银子。

同时,他还提供了如下数据:

(1)当时一两银子可兑换一个半银元;

(2)那年代平湖每人每月的工资水平大体是:农村男工4元、女工3元,城镇商业店员8至12元(银元一本文作者注)。

现在,让我们用上述提供的数据来对前后两种说法作个推算:

(1)取店员月工资的中间数10个银元计算,一个店员的一年年薪为个银元;

(2)以前者24万两银子和后者上限两银子按1:1.5比例换算,分别为36万个银元和个银元;

(3)以一个店员一年的年薪个银元计算,则前者为个店员的年薪总和(36万个银元÷个银元),后者为62.5个店员的年薪总和(个银元÷个银元);

(4)再作个不适当的计算,按现在收入较好的员工年薪10万元计,前者个员工的年薪总和是3亿元,后者62.5个员工的年薪总和是万元。

两者(相差48倍)好像都不靠谱,前者3亿元似乎是太多了,后者万元似乎少了点。要知道,这是个虽不实在(“候补”)但级别尚可(“副省级”或“副部级”)的官呀。所以,莫家主人究竟化了多少银两捐了这个官,实在是个说不准(清)的谜。

8、一位在仕途上似乎失意的文人一一莫兆熊(放梅)

莫放梅的祖辈是普通的福建兴化的木材商人,因依靠乍浦港经营木材才迁居到乍浦。

到第六世即莫放梅父辈时,遇上太平天国失败,江南战后重建,木材需求量大增,才积累了巨额财富。

到莫放梅经营时,生意越做越大,先后在平湖、福州、上海开了三家木行,并看准时机于光绪5年后在平湖、金山、嘉善和杭州等地置良田亩,每年收取的租米有64万斤,还有米行、布行、茧行、钱庄、桃园、果园等实业,在杭州的西湖边也有其地产,成了平湖有名的豪绅。

又据《平湖县续志-人物传》记载:“莫兆熊,字放梅,又号公复。幼嗜学。作书得赵鸥波神髓,画兰入徐文长堂奥,博收名人书画。学琴于北溪戈云庄先生,深受其秘旨。又精篆刻。旁及岐黄堪舆之学,靡所不通。著有云浦草堂诗存”。

由此可见,莫放梅不仅是一个精明能干的成功的商人,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琴棋书画和篆刻精通并颇有造诣的文人。在孙振麟的《当湖历代画人传》、近年嘉兴吴耦汀的《近三百年嘉兴印画人名录》、解放后出版的俞剑华编著的《美术家人名辞典》中都有他的小传或条目。

有文章说,青年时的莫放梅是一个热衷于科举、并一心想在仕途上作出一番伟绩来的有志青年。

那么这样一位自幼嗜学、怀有抱负的人,为什么在青年时没在仕途上求得发展,以至成年后弃举佐父经商,却在中年后(45岁)去捐个官呢?

想来其中必有缘故。是社会?是家庭?是个人?抑或是综合因素,不得而知。

这是一个有待探究的谜。有人说,当时的平湖士绅对这种买来的官衔并不看重。那莫放梅为什么还要买官呢?其实,这一点倒好理解,除了光宗耀祖、提高家族地位外,与了却自已的一生夙愿不无关系。

9、一座亦新亦旧的百年老宅一一莫氏庄园

光绪十六年(),莫放梅在南河头父亲的旧居旁又购进了八户人家的田地,建起了莫氏庄园。

莫氏庄园经历了清末、民国、新三个历史时期,在每个时期都曾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清末的义和团运动,民国的日寇占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文革等,但莫氏庄园逃过了所有的劫难,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同时又是一个谜。

要知道隔壁的葛家,正是在年11月19日侵华日军第二次进入平湖城区时被烧毁的。

但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莫氏庄园的再生要归功于一位已故的老人一一胡景镛先生(生平附后)。是他,在年初的一天,在路过莫家老宅时发现大门洞开,于是进去细细打量,发现除主体结构尚好后,其他如门窗、栏杆、挂落、屋面及各种装饰和塞门砖雕等均已严重破损,特别是东花厅一带因居民“分割”居住,已不成格局。

出于一个建设者的职业敏感,让他清楚地认识到,如不及时修复,一座清代古建筑可能就此湮灭。于是,他连夜找文教局长汇报要对莫家老宅进行修复的想法。

经组织同意,建立了筹建组,由他全面负责修复工程。为了修复西庭园原格局,他认真研读了梁思成的《清式营造侧例》和计成的《园林建筑图集》,并把以住工作中结识的众多的技艺精湛的泥、木、漆工等召集起来,经过一年时间把老宅修复一新并对外开放。

据报道,当时的老宅一片荒芜,晚上阴风惨惨,野猫嘶叫,没有定力的人是待不住的。

为了把原有的家具完璧归赵,他千方百计四处寻找,如四个八仙桌就是从部队协商来的。

现在可以说,如果当时没有胡景镛的一片痴心,经过文革,不仅里面的东西可能早就一无所有,甚至连整座老宅都荒废了。

所以,有人说胡景镛是“莫氏庄园之父”,不无道理。正确点说,应该是“莫氏庄园再生之父”。

10、一个好听又陌生的地名一一呜珂里

莫氏庄园所在地,两街夹一河,现叫南河头,古称呜珂里。这真是一个好听又陌生的地名,估计平湖现在的年轻人,十有八九没听说过,即便听说过,也可能不知其所以然。

按字义解:呜,就是发出声音,如呜响;珂,就是马勒上的装饰品,如玉珂;里,就是居住的地方,如街坊。按意,原指高官贵人车马出入喧闹之地,后泛指富贵人家聚居处。

由此可知,古时的南河头是何等的繁华热闹。街上,达官贵人或骑马,或坐轿,坐骑叮噹作响,轿子前呼后拥;河里,船夫老大或撑篙,或摇橹,小船穿行如梭,大船缓缓靠岸。

真所谓一派熙来攘往的景象。须知,当初沿河两街是不乏名门望族的,其中近一点的就有莫氏、葛氏、张氏、陆氏、陈氏、徐氏等。

古时的呜珂里究竟繁华热闹到何等程度,你我现在想象不到。所以,这也成了人们心中的一个谜。只不过,所有的繁华终究抵挡不住岁月的无情逝去,热闹也就在历史的沧桑中慢慢湮灭。

附:胡景镛生平简介

胡景镛(一)早年毕业于杭州的大陆高级测量学校,年入黄埔军校第11期军官班,年进陆军大学,之后参加浙赣、湘黔贵等著名抗日战役,直至抗战胜利。

年底,因妻子临产等原因脱离部队回故乡平湖,先后在乍浦小学、城关中心小学、文教局基建科等任教任职。文革期间下放农村,年平反,进平建一公司工作,后调建设局规划设计室。高级工程师。

年入党。其先后担纲设计了众多建筑项目,如早年的县委大楼、新华书店、电影院、儿童乐园、棉纺厂等。特别是耗费了大量的心力、劳力负责修复了平湖莫氏庄园。倍受专家和领导的赞誉,多次获得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平湖市规划与建设局原局长叶伯诚同志对他的评价是:爱国爱党爱社会。

更新于-05-25

--END

作者/来源:正春和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234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