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人生轨迹,再次印证了一个道理所有的成

(照片为周晓安老师,摄于年)

幼教事业的执着守望者

——徐州幼教工作者周晓安老师素描

俄语老师

周晓安老师是我的亲老师,我在四中读初中的时候,她教俄语。当年她瘦弱,谦和,容止若思,言辞安定,很受同学们尊重和敬爱。

我不是一个爱学习的学生,对那些怪异的字母、独特的发音、弄不清的变位、变格总是十分畏惧,所以辜负了老师的教育,但几十年后,仍能背几句课文,以至于拜访她时,还曾显摆。

炫耀的目的想证明周老师教学有方,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还能学进不喜欢的东西,那一定不是教鞭的作用。我告诉她一个细节,她听后哈哈大笑。

俄语中“祖母”和“姑娘”的读音非常接近,她提醒我们:要记住发音的区别点,别把俄罗斯姑娘喊成祖母。否则人家不开心,你也不知不觉中吃了亏。说实话,俄罗斯姑娘是否开心不在我考虑之列,但喊错了直降两级辈分,那可是莫大耻辱。几十年来,我始终警惕且常备不懈,至今欣慰没有吃亏没有蒙耻。这绝非我天资聪颖、过目不忘,而是我压根没机会遇见俄罗斯姑娘,更别说对话交流了。然而,这两个单词和周老师教学中的生动细节,却一直牢牢印在我的脑海中。

年在徐州师范学校里的一次邂逅,才知道我的俄语竟然是幼教老师教的,我始而诧异,继而感慨,终而敬佩。原来幼教才是她的当家本行,教俄语不过临时客串而已。听着周老师的故事,我像看一部好莱坞武侠大片,主角出场时不露本门功夫,几经沉浮历练,才终显顶尖的绝学精华。不同的是周老师初登杏坛的一招起手式,竟然那么惊艳,一下子倾倒了她所有的弟子。

万能齿轮

周晓安老师,无锡人,年考入上海幼儿师范学校,年毕业再考入南京师范学院幼教系,年毕业时正逢三年灾祸,幼教事业遭遇严霜,周老师“极不情愿”地分到中学任教。

如果说六十年代的徐州教育是一部巨大的机器,那么周老师就是一个万能齿轮,换个地方可以正常运转,调个模式照样高效运行。

她最初分到三中,两年后调入四中,教俄语,教代数,教地理,教政治,她成了一个可靠好用、不可或缺的“万能齿轮”。

俄语教学驾轻就熟后,她仍然不断地变换学科,这种连续的“折腾”可苦了周老师,她几乎每晚呆办公室里埋头学习、做题、备课,直到三更半夜,连昏暗的灯泡都几乎熬不住要打瞌睡了,她才踽踽独回。

教地理时,她向本校名师请教,大量阅读相关书籍。凡所涉猎,又挑选精华用于课堂,举凡名山大川、地貌地形、气候特点、风土人情,她都信手拈来,趣味横生。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乐而忘返。牛刀小试,地理即大受欢迎。那位名师倍感诧异:小姑娘靠什么不显山不露水地抢了自己的风头?

十八年中学教书生涯,周老师表面上得心应手,风生水起,其实背后全是艰辛磨砺、疲于奔命。她不断地更换学科,不断地补学知识,不断地备新教材——全都是详案啊。

跟周老师聊天中,我不觉流露因荒废专业而可惜的神情,谁知周老师竟然说,她的专业从未扔下。

教育的原理是相通的,不管上什么课,她灵活运用幼教专业里的情景教学、直观教法等原则,且联想发散、触类旁通。大学心理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又让她的班主任工作融化了孩子的心灵。思想上与学生紧密相连,生活上也无微不至地关心。她时不时把省下的一点粮票、油票和零花钱悄悄塞给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雪中送炭的温暖,让这些学生几十年后仍感念不忘,逢年过节,不时登门探望,师生成了忘年交。

她爱学生,学生也爱她。文革动乱期间,常有学生来家里安慰她、保护她。令她倍感欣慰的是,那个时期的四中,她是唯一没被贴大字报的老师。

年1月14日的早晨,周老师冒着严寒,带着丈夫和两个孩子,全家一起给四中第一批下放兵团的学生送行,多少叮咛、多少嘱咐、多少激励、多少祝福,语重心长,饱含深情。车队行驶后,她控制不住感情,一任热泪纵横,追送到青年东路头,望着渐行渐远的车队方才怅然而回。

听着周老师回忆,我偷眼看去,她已然泪花闪烁。发现我目光转动,她不好意思地说:每次回忆下放送行,总软弱地控制不住感情。我却觉得她始终饱含着的悲悯之情,正是本能的善良与美丽,也正是化解荒诞时期的暴戾并获得保护的力量。她身上始终闪烁着的人性光芒,照耀她走过坎坷风雨,攀登事业的高峰。

专业归口

年,国家走向正规,幼教起步。已经搬迁至孟家沟大运河畔的徐州师范学校,首先开办为期一年的幼儿教师短训班。鼙鼓动地缺将帅,万事俱备欠东风,师范领导惊喜地发现了雪藏在十三中已经两年的周老师。当时调动老师谈何容易,何况又是调动一个用得顺手,教得内行、干得放心的通才呢!几经曲折辗转,最后由教育局出面调周老师任公园巷幼儿园副园长,这样就从专业上理顺了关系,可以名正言顺地前往师范学校教授专业课。自此,周老师专业归口,回到她朝思暮想的幼教事业上来。

毕竟近18年没摸专业了,现在的幼教形势发展到什么程度?没有教材,没有参考资料,没有一手教学经验,周老师心里没有了底。怎么办,她想到了自己母校——上海市幼儿师范学校。

当年的班主任已经升任为副校长了,她一眼看到昔日钟爱的高材生时,惊喜地高喊:周晓安,你怎么来了!来不及寒暄和叙旧,周老师赶紧说明来意,立即听课。一天下来,她心里有了数:专业仍在,武功未废。

为了能使幼师教学与幼儿实践无缝衔接,周老师离开上海,直奔南京。她找到自己的南师院同学,联系去了陈鹤琴先生倡导下创办的代代红幼儿园(今市实验幼儿园)听课,一天下来,她心里更踏实,更有谱了。

回到徐州,找来大学理论书籍充电,翻出以往的笔记和资料重新复习,放弃星期、假日甚至春节,编写好教材,写好了详案。她如浴火凤凰,华丽归来。

教授幼教培训班专业,周老师驾轻就熟,挥洒自如。两期下来,学生好评如潮,她也找到了感觉,更清楚自己人生的价值。同时,也隐隐感到遗憾与惋惜:毕竟个人荒废了十八年专业,国家的幼教事业停滞了十八年发展。从这时起,她暗暗下定决心,一定在有生之年把失去的时光补回来,最大限度地为幼教事业多做工作。

年,迅猛发展的徐州幼教,犹如同期方兴未艾的股市,一路向上不回头,形势和事业别无选择地把周老师推到幼教的潮头上。年,她调至教育局初教科任副科长,分管全市幼教工作。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霸气”决定

终于回来了,那魂牵梦绕的幼教岗位;终于归队了,那历久弥坚的专业“痴心”。面对急剧增长的幼儿园,面对简陋粗放的办学环境,面对单一落后的教育手段,面对不尽人意的教育质量,周老师顿感肩上担子的沉重。百废俱兴,重点在哪?千头万绪,从何抓起?周老师深入基层调研,幼儿园、托儿所、学前班,处处留下她辛勤的身影。认真分析,苦苦思索,她终于理清了思路,号准了脉搏,一幅抓“大幼教”的路线图在她脑里逐渐清晰起来。

第一、多种途径,开展教师培训;

第二、送教下乡,缩小城乡差距;

第三、多方配合,改善办园条件。

这些纲要,纸上看来骨感,工作内涵丰腴,每一条展开,都浸着汗水、透着智慧、有着动人的故事。比如开展教师自学考试,周老师回忆说是她最“大胆、霸气”的决定:“凡四十岁以下的幼儿教师,全部要参加自学考试,考试科目为“三学六法”,以自学为主,辅导为次,用一年半时间考完,各科及格的发证,在徐州市范围内承认使用”。听着这个决定,我佩服她高屋建瓴的眼光,也看到她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过人胆识。真不敢相信,身躯瘦弱的她,干起工作,内心竟然那么强大而坚定。

几十年后,周老师在《我对幼儿教育的执着》一文中自述:“我和两位南京师范学院毕业的师姐负责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卫生学的辅导,利用每天晚上授课,每科用三个月时间学完,学完一科考一科。“六法”请幼儿园有经验、有特长的教师担任辅导”。

反应热烈和效果之好不言而喻了,不仅各系统幼教干部普遍认为这个措施十分必要,广大老师们也都积极参与。文中,周老师还回忆了两个感人细节。

有一位新娘,考期恰与婚期重叠,于是她穿着崭新的嫁衣坚持参加考试,考完后再赶赴婚礼现场。周老师闻讯非常感动,特地跑到现场献上自己的祝福。这一小小的考试花絮传为当年幼教界的浪漫佳话,也成了参考老师的典型。另有一位园长年过半百,可以免试,但她认为能系统学习理论,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实属机会难得。园长辛勤的汗水证实了自我,让自己的事业再一次绽放光彩。

这次自考活动不仅大面积提升我市幼教质量,还让一大批中青年教师从理论水平到操作实践上大幅受益,更为以后省里的专业合格证考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现实作用和前瞻意义,影响深远、超乎寻常。

抓“大幼教”

周老师“大幼教”的说法,据我浅薄理解,可能表现在幼教内涵和工作外延的拓展上,即抓好幼儿园教育的基础上开展学前班教育;以当时的两个教育局直属园作为全市示范和标杆,抓好全市特别是幼教较薄弱的县区。

为了适应飞速发展的幼教形势,充分利用小学空闲设备,解决幼儿入园困难等实际问题,周老师大力推行学前班教育。在小学开展一年学前班的方法深受家长和社会欢迎,但随之而来的是幼儿教育小学化。她敏感地发现苗头,及时制定了《学前班办学的要求》的文件,对领导管理、教师配备、课程设置、活动要求、设备添置、经费使用、收费标准等做了详尽而明确的规定,使这一措施沿着幼教规律的道路健康发展。

一次周老师去睢宁县检查工作,发现一所幼儿园班额超过百人,简陋的平房里,几条长凳上前心贴后背地挤满了幼儿,没有玩具,没有必要的设备,这是教育主管部门的失职啊。周老师痛心之余,强势介入,多方协调,最终使得整个幼儿园面貌一新。

这种幼教大格局思想和全局一盘棋意识,促进了全市幼教事业较为均衡的发展,给以后的腾飞插上了强劲的翅膀。

坚守夙愿

年,周老师退休了,没有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疑虑;没有美人迟暮、英雄末路的不安。她要了结十八年的错位遗憾,她要实现归队时的内心誓言——弥补损失的时光,最大限度地为徐州幼教事业多做工作。

适逢徐州市关工委创办幼儿园,周老师联合几位志同道合者,利用中学的几间旧教室办起了“徐州市育苗幼儿园”,度过艰难的创业时期,幼儿园搬迁至著名风景区旁新建小区内的配套幼儿园,迎来了快速发展。

在这里,周老师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她把“教育孩子,服务家长”的宗旨落实在办园理念中。她如鱼得水,在快乐中开展事业,在事业里享受快乐。当一位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读书的孩子回国后见到她时,那一声“园长奶奶好”的问候,顿时化作漫天云霞笼罩了幸福的周老师,所有的辛苦付出,瞬间升华为甘甜。

周老师收获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晚年,有一个健康的身体、相知相爱的老伴和三个体贴孝顺、事业有成的儿女。人生如此,夫复何求?起于陂陀曲折,归于花好月圆,周老师的人生轨迹,再次印证了一个道理:所有的成功,都是做人的成功。

(马鸣涧)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541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