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①本诗是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时所作。实际上是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②本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
2、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3、①颔联运用比喻,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②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4、①颈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②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③“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字,却又表现了烽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④“长”字表达诗人所见的黄河横贯沙漠深远的感觉。“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⑤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5、尾联写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7、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由水路乘船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2、首联点明了诗人出游的方式和目的。
3、①颔联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大江在广阔的原野上奔流。
②这一联是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同时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③“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④“江入大荒流”,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4、①颈联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②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侧面表现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5、①尾联运用拟人手法,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②这一联表现了诗人初次离开故乡对故乡的眷恋,依依难舍。
8、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本诗是杜甫身处安史之乱沦陷区长安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写下的传诵千古的名作。
2、①首联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②“破”字概括描写了战火后长安城的残败,使人怵目惊心,“深”字概括描写了田地荒芜,令人满目凄然。
③“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荒芜破败。
④诗人借景抒情,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抒发对国事的忧愁之情,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3、①颔联意思是: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
②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
③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4、①颈联意思是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②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③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迫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5、①尾联意思是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
②“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描写了自己的衰老之态,侧面表现了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感情的深切。
6、①这首诗结构紧凑,前四句借景抒情,由远及近,围绕“望”字展开。再写战事持续很久,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
②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③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