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人,到底可以美到什么程度?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远望,皎若太阳升朝霞;近看,艳似芙蓉出绿波。
如果非要用文字来形容的话,那么大概就是上面这段文字中的模样了。
这段文字出自曹丕弟弟曹植的《洛神赋》。一篇《洛神赋》,写尽了形容女子之美的辞藻,古往今来再没有文字能出其右。
而《洛神赋》相传就是曹植在见到他嫂嫂甄宓(fú)后,惊为天人。后来又因甄宓之死而无限哀伤,特写下这千古流传之篇,以怀恋甄宓的天姿国色与绝代风华,同时又抒发自己恋而不能得的悲伤怅惘之情。
甄宓的本名其实在史料上并无明确记载,只知其为甄氏,之所以后人将她称作甄宓,就是取自《洛神赋》里面的“宓妃”二字。
这样一位美丽至极的女子,到底有着怎样动人的故事?又是缘何红颜薄命,下场凄楚,甚至连下葬时也要被人施以"被发遮面、以糠塞口"的至毒诅咒?
甄宓(剧照)
少女甄宓——那一轮照亮他人窗口的明月。从一出生,就注定了这个女子日后的不凡。
在甄宓刚出生的时候,每当晚上睡觉,家里人就仿佛看到有人在她身上加盖玉衣。
之后随着年龄的增大,甄宓也处处都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早慧。
三岁时,父亲去世,在哥哥姐姐们都懵懂不知的时候,甄宓却因悲伤而嚎啕大哭。
从小,甄宓就不像别的孩子那样喜欢低级趣味和玩乐,她喜欢诗词歌赋,爱读书,且博闻强识,过目不忘。
哥哥嘲笑她一个女孩子不去学绣花,读什么书?
她却对哥哥说:“古时候贤德的女子,都要学习前人成败的经验,以此来警示自己的。不读书,用什么来借鉴呢?”
这时的甄宓,年方九岁。
后来,董卓一把火烧了洛阳,挟汉献帝迁都长安。各路诸侯纷纷起兵反董,天下大乱,灾荒连年。
甄家本是富贵之家,家有屯粮,就趁此机会抬高粮价,大发国难财。
甄宓见状立即以“乱世求宝并非善策,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道理劝说母亲,让母亲开仓赈济乡邻。
母亲听从了甄宓的劝说,无偿将家中粮食开仓救济灾民,活人无数。
此时的甄宓,年方十岁。小小年纪,却超乎寻常的通透。
甄宓十四岁时,家中二哥去世,留下了寡居的二嫂。
二哥去世后,甄宓非常悲伤,更是对二嫂敬爱谦和,经常帮二嫂打理家务,尽心照顾二哥留下的几个孩子。
而此时,甄母却在儿子去世后,对儿媳妇逐渐刻薄起来。
甄宓就几度劝自己的母亲:“二嫂年纪轻轻就守寡,还要照顾留下的孩子,虽然她是儿媳妇,但也应该像自己的女儿一样去爱护她。”
就这样,甄宓用自己的智慧、善良与宽容,不断帮助身边的每一个人。就像一轮明月,曾照亮多少人的夜晚。
只是,后来甄宓遇上了曹丕,或许这便是甄宓生命中最悲情的事。
此生若不遇他,她一定还是那一个温柔善良,冰雪聪明的女子;
还是那一抹隐隐似轻云蔽月,飘飘若流风回雪的人间绝色。
曹丕与甄宓的结合——始于颜值,合于性情,终于人品。●始于颜值
甄宓15岁时,已出落得亭亭玉立,倾国倾城。
江东有二乔,河北甄宓俏。江东二乔与甄宓的美貌都远近闻名。
但在乱世之中,美貌女子的命运从来都不由自主。
河北霸主袁绍听闻甄宓的美貌,直接就为其儿子袁熙安排,娶了甄宓。无人问甄宓,可愿意否?
就在嫁给袁熙没几年,那一年甄宓21岁,曹操来了,带着曹丕。
曹操与他的大军将袁绍打得摧枯拉朽,占了袁绍大本营,也就是甄宓生活的这座城池,邺城。
磨刀霍霍的曹军,将袁家四世三公的侯府大宅围得水泄不通。一众袁氏妇孺在内室坐立不安,瑟瑟发抖。
率先带兵冲进袁府的是曹丕。当曹丕看到甄宓第一眼时,那呆立的样子和惊艳的表情,立马就让袁家老夫人觉得——这下死不了了。
这是一次石破天惊的一见钟情,就在曹丕看到甄宓的那一刹,顷刻间,杀戮停止,干戈瞬间化为玉帛。
曹操深知儿子的心意,便做主让曹丕娶了甄宓为妻。
一夜之间从袁氏妻变为曹家媳,大约是没有人征询过甄宓的意见的。
●合于性情
刚嫁给曹丕时,曹丕对甄宓百般柔情。
此时,不管甄宓愿不愿意,她唯一的选择就是接受命运。
但无论怎样,曹丕都绝对是一个比前任袁熙更优秀,更适合甄宓的丈夫。
曹丕自幼博览经传,通晓诸子百家,文韬武略无一不通,是三国文学界排得上号的领军人物。
而甄宓自幼饱读诗书,玲珑剔透,与曹丕有共同语言。这点是袁熙那个武夫拍马不能及的。
初嫁曹丕的甄宓,丈夫不仅爱她的美貌,也爱她的才华,更爱她的温柔善良与醇和。
在曹丕的万千宠爱下,渐渐地,甄宓也放开了心扉,一点一点爱上了这个曾经俘虏自己的男人。
不久后,甄宓便为曹丕生下一儿一女,儿子便是后来的魏明帝曹叡。
这时,甄宓已完全适应了自己新的身份和角色。
她对曹丕父母(曹操和卞夫人)非常孝顺,甚至把卞夫人都感动得流泪;
她毫不恃宠而骄,善待曹丕妾室,对有宠的劝勉她们勤勉上进,无宠的也给与安慰开导,在曹丕内室中相当高的口碑。
随着时间愈久,曹丕对甄宓的品性越来越爱恋和敬重,甄宓也将全身心尽付于曹丕。
怎么看,二人都是一副誓要白头偕老的样子。
只可惜,故人心易变。权力和财富,大概是最能摧毁爱情的东西。
●终于人品
在甄宓嫁给曹丕的第十六个年头,曹丕逼迫汉献帝刘协退位,自己当起了皇帝,是为魏文帝。
此时的曹丕,毫无疑问是全天下最有权势的三个男人之一,另外两个是孙权和刘备。
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渐渐地,曹丕身边有了许多年轻貌美的新欢,其中最突出的一个便是郭女王。
郭女王不是什么女王,她的名字就叫郭女王。
郭家世代为官,郭女王从小就耳濡目染,聪慧绝伦,深谙权谋之术,曾在曹丕与曹植的夺嫡之争中,助曹丕成功胜出,深得曹丕喜爱。
而与郭女王不同的是,甄宓腹有文采又心怀仁德,她屡屡劝说曹丕要善待自己的手足。
在曹丕与曹植夺嫡之争如火如荼时,他是恨不得将曹植杀之而后快的。
相比郭女王出谋划策地要铲除曹植,甄宓的这种劝说明显不为曹丕所喜。于是,二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
由来只有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
渐渐地,甄宓开始被曹丕冷落,取而代之的是郭女王。
郭女王对甄宓的美貌深深忌惮,生怕有一天曹丕再对她旧情复燃,于是便在曹丕耳边竭尽诬陷之能事,使曹丕渐渐对甄宓感到厌恶。
此时的甄宓,无异于被曹丕打入了冷宫。爱到至深,伤得至痛,在失落哀伤之下,甄宓写下了一首流传千百年的诗——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
劝曹丕不要相信别人众口铄金之言而和自己分开。更不要因为有了身份地位,就抛弃从前所爱。不要因为鱼肉多了,就抛弃大葱和韭菜。不要因为麻草多了,就丢弃菅草和蒯草。
以上,字字泣血,一个妻子对负心丈夫的怨愤之情跃然纸上。同时也为甄宓之死埋下了伏笔。
两行清泪,一杯毒酒。下葬时还被施以至毒诅咒,被发遮面,以糠塞口。郭女王见到甄宓的这首诗时,这个深谙权谋的女人立马想到了一个至甄宓与死地的计划。
于是,郭女王拿着诗去见曹丕,然后添油加醋地说甄宓因失宠而对皇上多有怨愤,另外又构陷了甄宓多桩罪名,使曹丕勃然大怒。
被愤怒冲昏头脑的曹丕立即赐下一杯毒酒,让甄宓自尽。
曾经挚爱的恋人,当初爱得有多轰烈,决裂时就有多无情。
面对曹丕的薄情,万念俱灰的甄宓端起那杯毒酒,一饮而尽。这时的甄宓,年纪尚不到40岁。
曹丕赐下毒酒之后,冷静下来又感到懊悔,于是让人去追回毒酒。
怎料斯人已逝,十七年前那石破天惊的一眼,十七年来的琴瑟和鸣,一切皆成过眼云烟。
瞥了瞥身边的郭女王,曹丕想说点什么终究也没开口。
古时候的人是迷信的。
郭女王陷害甄宓至死后,深恐冤魂报复,于是令人在下葬时将甄宓头发披散以遮着面孔,口中再塞满米糖。
这样做的用意,是让甄宓在黄泉路上无脸见人,使冤魂无法开口。
三国里,最惊人的这一抹人间绝色,至此香消玉殒。
曹植与甄宓,到底有什么故事?天下才如有十斗,曹子建(曹植)一人便占得八斗。这就是成语才高八斗的由来。
才高八斗的曹植创作了一篇千古绝唱之《洛神赋》,给后世也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洛神赋》到底是为谁而写?
世人争论不休的是三种观点。第一种,认为写的是甄宓,第二种,认为写的是曹植的亡妻崔氏,第三种,认为写的是皇权大义。
我个人认为,最有可能的便是第一种,是在曹植见到甄宓的惊人美貌后,一直念念不忘,无奈卿生我未生,我生卿已老。
对嫂嫂的不伦之恋,曹植只能深深埋在心底。
据《文选》和《东观汉记》记载,在甄宓被曹丕赐死的这一年,曹植回到洛阳朝见哥哥曹丕。
之后,甄宓所生的太子曹叡陪自己的皇叔曹植吃饭,曹植看着侄子,心中无限酸楚。
后来曹叡拿出甄宓的遗物,一个玉缕金带枕送给曹植留作纪念。
曹植返回封地时,夜宿舟中,其间拿出金带枕,睹物思人。恍惚见,仿佛遥见甄宓凌风踏波而来。
再回想起与甄宓的初次相遇,曹植神飞遐思,文思激荡,于是写下了这一篇千古流传的《洛神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