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经济日报推出调研报道《塞罕坝范例》,生动呈现了几代塞罕坝人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故事和塞罕坝林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开展二次创业、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在河北省引发积极反响。作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河北如何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在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加快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方面有哪些实践和举措?记者就相关话题专访了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峰。 记者:河北作为塞罕坝精神的发源地,近年来是如何深刻理解和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王东峰: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知之深、爱之切,党的十八大以来9次视察河北,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多次就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唐山考察时强调:“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治理污染、修复生态中加快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承德考察时强调:“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高屋建瓴、总揽全局、思想深邃、内涵丰富,为我们做好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党的十九大以来,河北省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工作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统筹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动生态环境质量发生历史性新变化,以实际行动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坚决当好首都政治“护城河”。一是强化政治责任,健全领导体系和推进机制。多次召开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等进行安排部署,出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决定等政策文件,颁布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地方法规,率先出台生态环境监管正面清单,建立健全考核问责机制,层层压实责任、传导压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二是强化依法铁腕治污,切实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突出抓好冬季清洁安全取暖,累计完成气代煤、电代煤改造.5万户,治理取缔“散乱污”企业13.5万户,全省PM2.5浓度从年的65微克/立方米降至年的38.8微克/立方米、降幅40%以上,为历史最好,全国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后十”城市从7个减少到1个,惠及了广大人民群众,赢得各方面一致好评。三是强化系统治理,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划定河北省生态保护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行动,颁布实施塞罕坝森林草原防火条例,支持塞罕坝林场二次创业,推进露天矿山复绿和采煤沉陷区治理,全省累计营造林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3.3个百分点,塞罕坝森林覆盖率达82%,成为世界上最大面积的人工林,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四是强化监督检查,倒逼责任落实和工作落实。加强政治监督,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严肃查处破坏生态和违规建设等问题,围绕土地、项目、资源、房地产、矿山和地下水等方面,组织开展6个重点领域清理规范和人大“6+1”联动监督,解决了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并建章立制,管住和规范长远。记者:河北作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近年来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取得了哪些突出成果?王东峰: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北京冬奥会筹办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和国家大事,为河北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和战略支撑。党中央赋予河北的功能定位是“三区一基地”,其中之一就是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河北省委鲜明提出宁可牺牲一些GDP也要确保京津冀的蓝天白云和绿水青山,积极推进联建联防联治,构筑首都生态安全屏障。一是深化生态领域合作,坚决服从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开展生态环境联合联动执法,健全京冀、津冀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密云水库、于桥水库上游河流出河北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Ⅱ类,大力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渤海湾治理等重点工程,近年来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平方公里,北戴河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二是深化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推动解决华北地下大漏斗问题。出台《河北省节约用水条例》,打好“节引调补蓄管”组合拳,累计压减地下水超采量52.3亿立方米,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条河流60%以上通水,年全省超采区深层、浅层地下水位同比分别回升5.12米、1.87米,今年将提前完成国家下达的到年地下水压采任务。三是深化白洋淀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加快恢复“华北之肾”功能。制定《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条例》,开展城水林田淀草系统治理,一体推进补水、治污、防洪、排涝,完成唐河污水库治理,上游有水入淀河流考核断面全部达到Ⅲ类及以上标准,去年入淀水量13.6亿立方米,淀区水质由年劣Ⅴ类提升到Ⅲ类、水位稳定在7米左右。千年秀林和18平方公里的雄安郊野公园景色宜人,中国绿化博览会落户雄安新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画卷正在徐徐铺展。四是深化张家口首都“两区”规划建设,努力走出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兴市生态强市之路。着眼于阻沙源、涵水源,推进坝上地区多万亩土地退耕种草轮牧,近年来张家口造林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0%以上,崇礼奥运核心区超过80%,推动宣钢万吨产能全部退出,0多个“空心村”完成治理任务,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和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扎实推进,张家口成为全国非水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市。记者:在加快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河北省有哪些探索和实践?王东峰:长期以来,河北产业结构偏重,去产能和转型升级任务艰巨、责任重大。省委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坚决去、主动调、加快转”的重要指示,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各种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上来,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一是大力化解过剩产能,为产业转型升级腾出空间。出台6类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标准,关小促大、保优压劣,全面超额完成“十三五”期间钢铁等六大行业去产能任务,钢铁产能由峰值时的3.2亿吨压减到1.99亿吨,石钢、唐钢等15家城市钢厂退出主城区。二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原始创新和科技支撑能力。实施科技强省行动,梳理项“卡脖子”技术清单,整合科技资源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达家,全省高新技术企业1.1万家,是年的3倍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从5.5万家增加到9.6万家。三是大力培育新的发展动能,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深入实施“万企转型”行动,做大做强12个省级主导产业和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用好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平台,发展壮大数字经济,产业结构实现由“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并不断优化,服务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超过70%。四是大力深化改革开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突出抓好9项重点领域改革,率先推行“一窗综合受理”“证照分离”改革全面覆盖,全省市场主体.3万户,居全国第7位,举办“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推进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唐山“三个努力建成”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记者:河北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实践中如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王东峰:当前,河北正处于历史性窗口期和战略性机遇期。省第十次党代会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刻运用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深入分析河北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未来的发展定位,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战略目标。河北省委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建设绿色低碳、生态优美的现代化河北,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重要内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升级加力,务求新的更大成效。一是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消除重污染天气,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消除垃圾污染,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让蓝天白云和绿水青山更多更好惠及京津冀人民群众。二是始终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聚集高端高新产业,严防“两高”项目上马,形成“两翼、两区、三群、六带”的发展布局,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三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良好生态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滚动实施20项民生工程,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和乡村建设行动,加快推进棚户区、老旧小区、城中村、老旧管网改造和城市停车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厕所革命,下大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坚持生态优先与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经济日报记者陈发明宋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