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宗泰陵被文官们认为风水很不好,只不过

前言:在北京昌平十三陵景区的西北侧最北的位置,即笔架山的东南麓,是明朝第九位皇帝孝宗朱祐樘和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泰陵。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孝宗朱祐樘的泰陵,以及其子武宗朱厚照的康陵,距离十三陵的中心地带十分遥远,就像是两个被抛弃的孤魂野鬼一般。

泰陵与康陵位置图

明代著名书法家祝允明(即祝枝山)曾经写过一部轶事小说集《九朝野记》,里面提到泰陵玄宫在开挖金井之时,曾经有泉水涌出。笔者查了《野记》,没发现类似说法,倒是在清朝编纂的《皇朝经世文续编》中见到了相应的记载:

《九朝野记》云:初建泰陵,都下盛传其地有水,吏部主事杨子器言之。时督工太监李兴持之,遂下杨锦衣狱。有起复知县邱泰上言:“万一梓宫葬后,欲开则泄气。今视水有无,其疑可释。”乃遣太监萧敬押杨往视,回奏无水。众谓杨必死,太皇太后曰:“无水则已。何必罪之。”—《皇朝经世文续编卷六十一·礼政一礼论》

在放置皇帝棺材的棺床中央,有一个直径十几厘米的垂直深孔,这就是传说中的金井。金井出水,不得把皇帝也给淹了?因而历朝历代都被认为是大不祥,要对负责卜陵的官员严厉问责。

那么泰陵的风水究竟如何,墓主人是何身份,其在选址及修建过程中又有哪些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明孝宗泰陵航拍图

泰陵的前世今生

泰陵的卜选过程

弘治十八年(公元年)五月初七日中午时分,紫禁城皇宫之内突然刮起一阵旋风,刹那间“尘埃四塞,云笼三殿”。紧接着宫中的太监、宫女们纷纷发出惊叫,因为他们乾清宫方向出现异象:“若有人骑龙上升者”。

骑龙上升,换句话说就是“龙驭上宾”。果然乾清宫内传出了震天的哭声,当朝皇帝朱祐樘驾崩,享年三十六岁。当天颁布遗诏,命皇太子朱厚照即位。当年六月,朝廷为朱祐樘上尊谥曰:“建天明道诚纯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庙号“孝宗”,简称“孝宗敬皇帝”。

此前只有太祖、太宗以及景皇帝在生前就修好了陵寝,其他皇帝都是在驾崩之后才卜选葬地,孝宗也不例外。由于此事宜早不宜迟,因此朱厚照在自身尚未即位之时,便于五月十一日派出礼部左侍郎李杰、钦天监监副倪谦前去天寿山为先帝“择山陵地”。

明孝宗朱祐樘剧照

李杰,常熟人,成化二年(公元年)进士,不但是著名书法家,还精通地理之术。至于钦天监监副倪谦就更不用说了,本来就是专业人士。经过十多年的实地考察,二人于五月二十三日向已经是新天子的朱厚照汇报,选中了一块吉地:位于宪宗茂陵之西的施家台。然而这个位置过于偏远,希望朝廷另外派遣官员进行复核。

丁未,礼部左侍郎李杰、钦天监监副倪谦,同司礼监太监戴义奏于茂陵西施家台得吉地,堪以奉安大行皇帝陵寝。然山陵事重,乞别命官覆视。—《明武宗实录卷一》

朱厚照认为有道理,立刻派出了第二批卜陵小分队,以礼部右侍郎王华为首,随行的还有钦天监监正吴昊等人。王华是成化十七年(公元年)的状元,当然他还有一个显赫的身份:圣人王阳明的老爹。

泰陵吉地位置图

此前工科右给事中许天锡提出一个建议,从江西访求民间风水大师来京卜选,务必要让先帝的陵寝“主势强、风气聚、水土深、穴法正、力量全”,这样才能起到“为国家祈天永命之助”的作用。王侍郎多聪明的人,一看你许天锡一副很懂的样子,得了,咱也别千里迢迢从江西找人了,你跟着我去就行。六月初三日,王华向朝廷上奏,此前李杰选的那块“吉地”没问题,可以立即开工。

丙辰,礼部奏侍郎王华等覆视原择山陵地果吉,宜行钦天监择日兴工。上从之,遣驸马都尉蔡震、马诚祭告诸陵,尚书曾鉴祭告天寿山后土司工之神。—《明武宗实录卷二》

孝宗敬皇帝朱祐樘

六月初五日,内官监太监李兴、新宁伯谭祐、工部左侍郎李鐩奉旨提督泰陵的营建工程,参与供役的京营官兵人数有上万人之多。封建王朝的百姓真的很苦命,京营官兵不但要没日没夜地上工,连“僦车之费”都要自己出。

明孝宗泰陵

所谓的僦车,就是雇车的意思。由于当时连降大雨,通往天寿山的道路有“霖潦”,也就是雨后的积水,所以要雇车。对此大头兵们非常不满,老子又要出力又要出钱,是不是太过分了?李太监请求内外诸司出银四五万两“以备运辇”,工部一口回绝,表示“府藏空虚”。最后挪用了蓟州、泰安州和济宁闸等处的“逃夫银”、“香钱”以及“河夫价”,才算解决了这个难题。

经过近四个月的赶工,泰陵玄宫终于落成,礼部也随之制定了孝宗皇帝梓宫发引,以及神主祔享太庙的仪注。十月十六日,孝宗梓宫正式发引,驸马都尉蔡震(孝宗姑父)奉旨护丧,英国公张懋率领大军沿途防护。

十月十九日,孝宗梓宫正式入葬泰陵。当月二十六日,神主升祔太庙。

孝康敬皇后张氏

嘉靖二十年(年)八月初八日,昭圣恭安康惠慈寿皇太后张氏崩逝,享年七十二岁。朝廷为其上尊谥曰:“孝康靖肃庄慈哲懿翊天赞圣敬皇后”,简称“孝康敬皇后”。

张皇后与明孝宗剧照

张氏,北直隶河间府兴济县(今河北省沧县)人,成化二十三年(公元年)二月被册立为皇太子妃。当年八月宪宗朱见深驾崩,孝宗朱祐樘即位之后,于十月册立张氏为皇后。张皇后共为孝宗生育二子一女,但除长子武宗朱厚照以外,次子追封蔚悼王朱厚炜、长女太康公主均早夭。

明孝宗是历史上著名的“一夫一妻”皇帝,后宫中除了张氏以外,再无别的妃嫔。此前孝宗梓宫发引之时,参与者有太皇太后(宪宗继后王氏)、皇太后(即张氏)、英庙皇妃(英宗妃嫔)、宪庙皇妃(宪宗妃嫔),但就是没有孝庙皇妃。一般认为,孝宗之所以没有妃嫔,是皇后对他的拿捏所致。

正德十六年(公元年)三月武宗驾崩,此时一夫一妻的后果开始显现。因为武宗本人无嗣,再加上他又没有庶出的弟弟,所以明廷不得不从湖广安陆(今湖北钟祥)迎立兴献王长子朱厚熜,即武宗堂弟入继大统。

朱厚熜即明世宗,这位皇帝年纪不大,心眼却很多,竟然在毫无根基的情况下击败了内阁首辅杨廷和,为自己亲爹兴献王争来了名分。张太后也从“圣母”变成了“皇伯母”,这位在孝宗、武宗两朝都飞扬跋扈的女人,终于尝到了自己酿造的苦果。

张皇后剧照

在她生前,两个作恶多端的兄弟张鹤龄和张延龄就已经被削爵打入大牢。其中张鹤龄死于嘉靖十二年(公元年),张延龄则在张太后死后被世宗下旨斩于西市。要知道此时这位人神共愤的前建昌侯都已经六十九岁高龄,居然还难逃当头一刀,可见世宗对这位伯母的恨意。

嘉靖二十年(年)十一月初六日,孝康敬皇后梓宫发引。初九日,与孝宗合葬于泰陵。十三日,孝康敬皇后神主升祔太庙。

泰陵的风水缺陷

金井出水的问题,我们在本文开头就已经提及。然而不管说是李兴和李鐩派人把它也好,还是根本没有出水也罢,反正孝宗梓宫入葬的时候,玄宫里面并没有是一片汪洋的景象。

但是除此之外,到了明清易代之际,对泰陵风水的批评却一下子多了起来。比如著名史学家谈迁,在其所著的《国榷》一书中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泰陵临溪水,直流若干里,制又卑隘,识者知其地之不吉矣”。

而清初知名地理师梁份,在对十三陵进行了五天的考察后,写了一本《帝陵图说》。里面也对泰陵的风水提出了批评,认为其“地气不正,穴结无情”。

明孝宗泰陵

这些说法有没有道理,咱们暂且不论,毕竟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皇陵选址自古就是重龙脉而轻水法,谈迁的质疑多少有些外行。至于梁份的意见,当然也符合风水相书上的说法。但是整个天寿山陵区,除了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堪称完美无瑕以外,其余诸陵都能找的出毛病,难道也都是风水不好?

皇陵的卜选要考虑到昭穆,考虑到位置远近,不是那么好选的。如果一切按照书本,那除了朱元璋、朱棣以外的所有大明皇帝都无法下葬了。实际上这里的根源还在明武宗身上,这位争议极大的皇帝自己挑战文官,但又没有留下子嗣。以“兄终弟及”方式即位的明世宗更是个难缠的主,文官们被他玩弄于股掌之间。要不是泰陵风水不好,又怎么会有这样的局面呢?

结语:按照《武宗实录》的记载,泰陵中金井、宝山、明楼、琉璃照壁各一所,另有一座圣号石碑,外罗城周长为一百四十二丈(约合米)。此外香殿、神厨、奉祀房、火房、神宫监、神马房、果园等也一应俱全。

不过等到梁份在康熙四十二年(公元年)考察十三陵之时,泰陵地面建筑便已经受损严重,比如祾恩门:“今左右两门坏,垒石以塞门”。作为泰陵的大门,居然要靠石头来堵住,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

本世纪初的时候,对泰陵有过一次保护性抢修,不过迄今仍然处于封闭管理之中,尚未对外开放。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542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