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我和《甘肃教育》的故事
◎冯晓玲
天水市职业技术学校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世界,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刻地认识到要想给学生一碗水,就得有一桶水。从寒窗苦读到悉心执教的成长历程中,时时敦促自己在教书育人的辛勤耕耘中博览群书,汲取文化养分。而在从教的这二十几年里,有一本杂志对我影响很大,那就是《甘肃教育》。二十几年以来,我都是她的忠实读者,从青年走到中年,都是她伴随我。这多少年,有些杂志订了一年就不再订了,唯有这本杂志面向基础教育,思想新颖,视角独特,态度严谨,务实,接地气,是我工作、学习、思想的好帮手,我对她有着非同寻常的感情,所以一直在订,始终不能放弃。
工作之余,无论中午还是晚上,手捧《甘肃教育》,阅读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文字,细细品味一篇篇前沿的教育教学论文,研读一个个成功的教学案例,不轻易放过每一个细节,反复揣摩,努力寻找教学理论与课堂实践的最佳结合点,沉浸其中,受益匪浅。“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本杂志,如同我的良师益友,在身旁默默地指点我、引领我、教育我,帮助我在工作中不断成长、提升、进步,甚至超越自己。有时候,在教学中遇见困难,翻翻它,会让我触类旁通、茅塞顿开;有时候,在班主任工作中遇见棘手的问题,翻翻它,会让我豁然开朗。日积月累、年复一年,读她,开阔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经验;读她,让生命闪耀出光芒,实现应有的价值;读她,是一件极好且极美的事。
说起我和《甘肃教育》的友谊与感情,有一段永远难忘的故事,如同一粒粒珍珠埋藏在岁月深处,永远难忘。
那是我刚刚大学毕业,分配在农村的一所学校当老师。初登讲台,明显经验不足,课堂不像我想象的那样容易驾驭,我很苦恼。有一天,我去找一位老师请教,透光窗户,看见他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着什么,我敲门进去,他兴高采烈地说:“发表了,真的发表了!我真是太高兴了!”我说:“这是怎么啦?什么事让你这么激动?说出来,让我也沾点喜气。”他指着手里的一本杂志说:“我的一篇文章经过反反复复的修改,终于发表在这本杂志上了,这是我梦寐以求的事啊!我能不高兴吗?”我夺过杂志一看,名字叫《甘肃教育》,这才知道咱们甘肃还有这样一本杂志。我问同事:“这是一本什么样的杂志,能借给我看看吗?”他说:“这本杂志面向基础教育,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研讨教育思想、规律,交流教书育人经验,传播教育信息,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可读性强,是教书育人的向导、教学教改的指南,对我的教学帮助很大,我给你找几本,你拿回去看看。”原来同事从参加工作起一直订阅《甘肃教育》,有厚厚的一摞。
拿着同事借给我的《甘肃教育》,如获至宝。回到宿舍,顾不上休息,挑灯夜读,不知不觉夜已深了,阖上书本,掩卷沉思。晚上的校园十分寂静,只有窗外的星星在天空中调皮地眨着眼睛。安静的夜晚,有她和星星的陪伴就够了,这是一个多么幸福、多么温暖、多么惬意的夜晚。今晚有幸结识了她——《甘肃教育》,从此,我们就有了二十八年的不解之缘。在她无声的帮助下,我从一名初出茅庐、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为学校的优秀教师,我在教学中取得的成绩,工作中的取得的进步,都离不开她。她就是我前进路上的指路明灯,“军工章上有她的一半”,感谢她二十八年无私的陪伴,感谢在我困惑的时候给我指点迷津。她的每一期都让我有所期待,像守望天使一样守望着她的到来。拿到手后,读之,思之,悟之。有你真好!如今,我是一名老教师了,我也会向刚踏进校门的青年教师推荐她。
四十年来,这本杂志坚持原创原则,坚持质量就是杂志的灵魂的宗旨,用四十年的拼搏,奋斗出一个春天。
写到这里,我耳边响起一首歌:“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三月……”
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