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已经成为了教育发展新的风向标。“双减政策”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负担为目标,以切实提升学校教学质量、持续规范校外培训为重点,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方向,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规范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把注意力聚拢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上来,做到“减负不减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双减教育新变
义务教育质量事关亿万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不仅是一项教育工程,更是一项民生工程。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年7月,国家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年7月,国家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两份重要文件无不彰显着国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态度和决心。本文试着从减轻学生负担的角度,探讨学校如何落实教育教学改革。
一、提高政治站位,力促“双减”落地
学校成立“双减”工作领导小组,就“双减”及“五项管理”工作召开专题会议,由学校领导班子组织全体老师深入学习领会相关的文件精神,解读落实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五项规定及“双减”政策,在会上还明确各部门在“双减”任务中的分工。必须坚决以学生为本,遵循教育规律,保护学生健康成长。统筹推进、稳步实施,确保“双减”工作平稳有序开展。专门召开年级长、班主任会议和备课组长会议,就如何贯彻减负提质给教师指方向、明要求。
我们除了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不折不扣如期执行好相关文件部署的各项任务外,还肩负着做好政策解读,对群众做好广泛宣传的重任。我校教务处深入家长和学生当中进行实际调查,发放了家庭电子调查问卷,公布了热线答疑电话,就减负政策的推行,学校减负工作的具体措施,家长该怎样面对减负政策的推行,与家长和学生进行了政策宣传、解答质疑,并从学校角度提出了教育子女的建议等等,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二、以课程为引领,提升教学质量
学校减负的核心在课堂。课堂效益提升了,学生课业负担自然就轻了。“双减”,减的是负担,增加的是教师的投入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为此,我们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聚焦课堂、研究课堂、变革课堂、敬畏课堂,积极探索“减负增效的课堂教学”,追求“优质常态课”。
(一)优选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教师善于启发,学生才能善于主动思考,愉快学习。在讲解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生疑,促进知识迂移。为了保证课堂的有效、高效,每位教师在课堂中必须精讲精练。尽可能多的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多读精练。教师的语言要简练,与课堂教学无关的话不说,保证课堂教学的高容量性。
(二)优化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语文学科重基础规范的养成,重个性化体验感悟、表达;数学学科提倡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重视思维训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落实导优辅差工作,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减轻学生负担,不等于降低教学要求,既要重视对“尖子生"的培养,组织他们参加多种活动,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又要特别重视对部分“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及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迎头赶上。这样既减轻了大部分学生的负担,也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学习的要求。
(四)树立名师典范引领,发挥引领辐射作用
发挥学科带头人、名师的辐射作用,努力提升教师业务能力。一是重点探讨课堂教学模式,组织了各学科的“减负提效示范课”,并根据各学科实际确立课堂教学“减负提效”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模式。二是围绕“减负提效”开展“人人一堂精品课”活动、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校内优质课及教学能手评选活动等。三是要求全体教师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不断变革自己的教学方式,使之更有效的服务于教学,注重教会学生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加强作业管理,减轻学生负担
(一)控制作业总量
学生最忌作业多而繁,要掌握学生心理特点,依据当天所学内容,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精心设计一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题目,不为所欲为、信心拈来,搞题海战、疲劳战。学校多次召开学科组研讨会,要求各年级组、教研组、学科组、各班级根据学段、学科特点及学生实际需要和完成能力,合理布置书面作业。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作业;3—6年级学生的作业量不超过1小时。我们要求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教师每天都要相互沟通,控制好作业量,并要求学生作业在校内完成。
(二)精心设计作业
教师要根据教学进度和学习内容,科学布置富有启发性、层次性、趣味性的课后作业,杜绝布置惩罚性、机械性作业。教师要严格遵守“有布置必批改”的原则,保证作业的有效性。对作业中存在困难的学生及时进行辅导,不给家长转移任务。目前,学校已将作业设计纳入校本教研,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人的能力、水平和习惯布置作业,以提高作业的针对性。
(三)规范作业管理
学校班子成员不定期、教务处定期检查各班作业,对作业量、作业批改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对于优秀的作业及时反馈、展评。对于班级群要求只能用于教师与家长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沟通和紧急事项通知。除因疫情防控等原因有特殊要求外,严禁教师在班级群布置家庭作业,不得要求学生在群内完成“打卡”式作业。
(四)分层布置作业
我校召开了学科教研组会议,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根据学生的不同学情分层设计布置,把作业设为“A类”基础性作业;”B类”研究性作业;”C类”拓展性作业,因材弹性施教,让作业成为学生学习“爬坡”的阶梯。
(五)加强作业指导
各备课组召开集体备课会议,要求教师指导初中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并认真批改作业,及时做好反馈,加强面批讲解,认真分析学情,做好答疑辅导。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作业。教务处跟踪落实,定期检查教师作业批改情况。通过学生座谈、家长寻访,学校检查等多种形式,坚决杜绝教师随意乱布置作业的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
四、优化考试管理,推动考试“减负”
“减负”不是取消考试,而是要求改革考试的内容与方法,使考试不再变成“学生的敌人”,符合教学规律的检测是必须的,必要的。我校将严格控制考试次数和难度,少考多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成功感。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我们只对三至六年级学生进行期末测试,要求各年级各学科教师不得有提前结课备考、违规统考、考题超标、考试排名等行为,考试成绩呈现实行等级制。学校着手改革一二年级考试形式,并规范考试命题管理;合理运用考试结果,避免给学生造成过多压力和负担。注重引导学生本人也要树立积极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必要的减压方法。通过家长会、学校开放日等活动指导学生父母在家庭生活中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睦的家庭氛围,引导孩子乐观向上、积极进取,正确面对考试中的得失。
五、提升课后服务,促进全面发展
(一)保证课后服务时间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自愿参加课后服务,我校下发了《自愿参加课后服务申请表》和《学校课后服务时间说明》,规定课后服务时间为16点30分到晚上18点30分。并制定了《学校延时托管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由提供延时托管服务。
(二)提高课后服务质量
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我校制订了《学校延时托管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和《学校课后服务工作说明》。规定教师履行相应义务,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制订学科精准辅导方案,由科任老师确立学科的精准辅导对象,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并由教务处牵头,语文组、音体美组等科组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如进行青少年创客大赛,机器人建模培训,书画展,古典乐器培训,诗词大会,民俗文化展,阅读漂流活动等。
(三)拓展课后服务渠道
课后服务一般由本校教师承担,也相应聘请退休教师、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者参加。教育部门还组织了区域内优秀教师到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开展课后服务。依法依规严肃查处教师校外有偿补课行为,直至撤销教师资格。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好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场所在课后服务中的作用。
(四)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
利用国家和各地教育教学资源平台以及优质学校网络平台,免费向学生提供高质量专题教育资源和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学习资源。组织优秀教师开展免费在线互动交流答疑。各地各校要加大宣传推广使用力度,引导学生用好免费线上优质教育资源。
六、抓好家校共育,发挥协同功能
“双减”政策的落地执行,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才是“双减”政策赢得未来,获得成功的关键,必须做到两者之间互相配合、支持,形成一股向前持续推进推进的合力。为让家长深入了解“双减”政策出台的目的与意义、“双减”具体举措、家校协同共育等方面内容,学校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交流互动作用,主动与家长共同探讨培养和教育学生的方法。学校召开家长会,校长作了主题为“‘双减’政策下的新教育策略”的报告,从政策解读到转变教育理念,从服务学生到培养综合素质,从推行课后服务、多样化作业到打造“家长学校”等多维度、多层面作具体阐述,并就“双减政策下家长应树立怎样的教育观”“应该如何适应新变化,做有担当的好父母”“怎样与孩子共成长”等方面和全体家长和老师一道探讨交流,为家长提供了家庭教育可行性建议,明晰了家校育人责任,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努力形成减负共识、减负合力,帮助、陪伴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双减”政策下,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应做足功夫,下足猛药,驱除以往教学中的旧疾、顽疾、恶疾,能有效减少学生学习压力、减缓家长焦虑,打消社会顾虑,不断助力“双减”政策行稳致远,成就更多孩子的美好明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