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跻谔先生治学经验
仲伟臣
业师仲跻谔先生(字士一),清光绪三年()生于山东黄县东二甲村一个仕宦之家,八岁入私塾,十七岁拜师学艺,二十岁悬壶乡里,年卒于黄县,享年九十四岁。先生业医七十余载,精研覃思,医道精微。笔者从师数年,聆听教诲,特将先生治学经验录之于次,以飨医道后学。
潜心精读博览诸家
先生年少之时,乡里缺医少药,亲睹乡民亲临苦于病痛,从十七岁起便立志学医。先生专心致志,一年之内,就将《药性赋》《汤头歌诀》《脉学》《医学三字经》等医学启蒙读物,熟背如流水。先生每每告诫,医书以熟读熟背为要,熟读熟背能触类旁通,年轻时要熟读熟背几本医书,一经背诵。可以终身受益,且为以后深造打下基础。先生常引清·章学诚之言:“学问之始,非能记诵。博涉既深,将超记诵。故记诵者,学问之舟车也。”我学医时,先生年事已高,但能引经据典,脱口而出,如数家珍。我不禁为之惊叹,问其故,告曰,年轻时下过熟读熟背之苦功。
先生经三年苦学,二十岁便悬壶乡里,开始临证,自以为读书不少,但遇有复杂证候,则常感穷于应付,始知学业孤陋贫乏。为求深造,毅然离乡渡海,独闯关东,访拜名师,精研医道,颇有“不远万里,寻经求典”之气概。在东北数年间,潜心精读《黄帝内经》《注解伤寒论》《金匮心典》等经典医著,而且博览各家各派之说,深得诸家之益处。医术日进,及至再度返里悬壶,每日求治者,充门塞庭,甚为繁忙,一时名噪乡里。先生常引清·徐灵胎之言:“一切道术,必有本源,未有目不睹汉唐以前之书,徒记时尚之数种,而可为医者。”先生还常以自身体会教导我说:“中医学是一至精至微之学问,读书不细,不求甚解,便会成为头痛医头,脚痛治脚的庸医。”
精研覃思四诊合参
先生业医,强调细、准、熟、精四字,临证注重四诊合参,对于“不让病人开口,便知病情根由”之类无稽之谈深恶痛绝。
细,即诊病要仔细。临证时症状无论轻重,尽纳于案,全凭细心二字。有一头痛患者,多方求医罔效,问诊时,患者无意中谈到胸闷不舒,先生抓住这一特点,从湿入手,拟祛痰和胃方,几剂就痊愈了。先生非常推崇喻氏之言:“凡诊病,不问病人所便,不得其情,草草诊过,用药无据,多所伤残,医之过也。”
先生善用望诊,尤其注重望舌。他说:“诊病不诊舌,非诊也。”先生还说,舌质舌苔可以直接反映脏腑和胃气盛衰、病邪深浅,不可忽视。一肝郁患者,复诊时讲前方效佳,我意效不更方,可是先生却另处一养阴之剂。我不解其意,遂问其故,答曰:“不诊舌而惑。病人苔局部极薄欲脱,若不护胃阴,继续疏利,中焦必虚。”先生诊病之细,于此略见一般。
准,即辨证准确。先生之方,并无奇花异草,亦极少珍贵短缺药材,但治病疗效很高,其关键在于辨证准确。
先生尝云:“医生辨证,不象瞎子摸象,摸错讲错亦无大妨,而辨证不准,盲目投药,轻则误病,重则促命。”先生不赞成“某药对某病有特效”之说,强调要辨证施治。有时从师半日,遇多位头痛患者求治,观先生处方,有祛风者,有胜湿者,有补气者,有养血者,有清火者,有化瘀者,辨证丝丝入扣,从不拘于一方一药。
有一孕妇,妊娠三个月,反应颇剧,呕吐不食,西医补液多次。视其曾服中药处方,香砂养胃有之,保胎无忧有之,但呕逆不减,请先生诊治,辨证为营卫不和,气血失调。投桂枝汤加半夏、陈皮、伏龙肝二剂,药到病除。后足月顺产一男婴,母子均健。
熟,即熟练的运用方、药。中药大多为自然所生,受生长、采摘、收购、贮藏等多种因素影响,临床用药齐备很难做到,因而必须对各药药性及其在方剂配伍中所起的作用了如指掌,以便在药物不具备时,以功效近似者代之,不可让病人到处寻觅,一旦购药不齐,影响治疗信心。
先生反对投病人所好,滥用补药的医疗作风。对人参,他常讲其“杀人无过”之弊;对大黄,常鸣其“救人无功”之冤。他善用大黄,泻下用之,开郁用之,化瘀用之,活血用之,健胃亦用之,且用来得心应手。先生处方药味少,用量大。例如,公英常用-克,黄芪克居多,大黄多用至克。他常说,主证辨准,君药宜重,似是而非者不取,乃用药之诀窍。
曾治一男性患者,因挤压鼻旁粉刺而感染,患处红肿,发热恶寒,尔后持续高热不退,经医院确诊为败血症。注射青、链霉素,口服土黄素等效不显而来求先生诊治。患者面部红赤,鼻左肿至眼,启口困难,无法查看舌苔,脉洪数有力,诊为邪入营血。拟方:公英克,生地30克,丹皮10克,栀子10克,银花20克,甘草10克,二剂。水煎服。并嘱其家属采鲜败酱,捣烂敷患处,干后即换。当夜药下睡眠平稳天明热始退,续进三剂,肿消。复诊原方服10剂,痊愈。
精,即处方要精练。先生常讲:“为医之道,贵求方法”,“方不在名而在灵,药不在多而在精。”他忌用面面俱到而面面不到的大杂烩,对《伤寒论》的组方大加赞赏。先生用药组方多在10味以下,12味以上的处方很少见。其中服药不效,而治则无疑守方取效者,亦不鲜见。他认为,方贵精纯,一经认准症候,无需轻易易方或加减,更不宜见一症加一药,导致主攻不明,顽邪难歼。
一女性患者,两手青紫至腕际,指尖尤著,麻木畏寒,冬季厚棉手套不能御其冷痛,入夜加重,确诊为“雷诺氏症”。据其证,切脉细微。先生拟当归四逆汤加减:当归15克,桂枝10克,赤芍10克,细辛3克,通草10克,吴萸6克,艾叶5克,红花10克,甘草10克,五剂,水煎服。另用药渣煎水薰洗两手。药后,效不显,仍原方不动续进五剂,药毕冷感较前略轻,原方加桃仁10克,进10剂,效大显。守方40剂,病愈。先生之所以惜墨如金,就是抓住手足厥冷、脉细微之主证,加之患者素体较虚,故决计守方,终于获效。
为医之道,贵求方法
先生认为,作为一个医生,读书贵在活用,精研贵在临证,临证贵在方法。不但要知其常,更要知其变,这样才不致束手无策。
治病过程中,守方与更方,要时常做出决定。先生认为“效不更方”不是规范,效也更方,乃是常见,而且不仅是个别药物上的增补,更有治则上的变动。滋补也好,攻下也好,临证大效,固然要宗方续进,然而洞察病机则又变动此方,亦为必要。因为,攻下邪中即止,却不伤正;滋补以常为度,不致偏胜。这样才是大将风度。
同为服药,先生极考究服法。诸如饭前、饭后,晨间、傍晚,凉药热服,热药凉饮,等等。时令不同,用药各异,亦在不可忽视之列。有时病者持它处之方来问先生,药后呕吐何故,先生嘱其更换服药之法,结果药后而安。有时让患者变更煎药的方法,亦每收到欲达之效。
先生一生业医,细心临症,精益求精,具有丰富的临证经验。笔者有幸随师学医,虽耳濡目染,仍不能将先生治学之精粹完全接受,这里所述,一鳞半爪而已,仅以此文,作为对先生的怀念。
本文选自山海书社蔡锡英主编《齐鲁名医学术思想荟萃》年8月第一版。
点击浏览往期精彩:袁大仲:袁景文治学经验概述
居家防病小处方
医院就诊须知
听柳少逸先生“讲贯众,防疫病”
王国三:强学力行精研歧黄术
徐景藩:学向勤中得术以济世良
周颖:柳少逸三百余本著作捐家乡
柳少逸老师论《黄帝内经》针灸“应脏五刺法”
柳氏制陶及陶刻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柳少逸
郭振球:精诚敬业不倦自强----谈中医学术的传承与创新
宋祚民:杏林耕耘朝华夕拾——我的中医生涯
柳少逸老师论《黄帝内经》针灸“三部刺法”与“三变刺法”
李今庸:济时之道去疾之功——我的中医之路
王月松:《伤寒论》中的易学思想
柳少逸:从物候节律看五运六气的周期
刘玉贤:传岐黄仲景心法广柳氏医派应用
柳少逸先生论“刺络泻血法”
徐志华: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我的成才之路
柳少逸老师谈《灵鸟赋》
周颖:“我的人生因您而精彩”
李振华:学在于勤知在于行——医林跬步概述
王静安:通古知今慈幼惠众
柳少逸先生谈中国象数医学的概念
何炎燊:黄卷青灯七十年
薛坤会:中药贴敷治哮喘
周颖:又是一年梨花开
黄崙:求学不止奋斗不息
蔡锡英:中药苦参合剂治阴痒
柳少逸:胆柏膏外治脱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朱良春:岐黄生涯七十年的回顾
胶东柳氏医学流派概况
徐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柳少逸: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效方—柳氏家传阳和通脉方
胶东柳氏医派中医传承工作室贺年词
柳氏陶刻文欣赏
柳氏文创作品欣赏
柳氏红陶作品欣赏
柳氏彩陶欣赏
柳氏黑陶作品欣赏
蔡锡英:论柳少逸对医经学派的研究及其传承轨迹
柳少逸老师之书迹手泽刻镌作品选
柳少逸老骥伏枥笔不辍
王永前:柳氏广意派小儿推拿史略
柳少逸:学深为师,德高为范--张奇文先生医绩概述
柳少逸:传承岐黄术深心托豪素——我的民族文化传承之路
柳氏复健儿童脑瘫技术入选山东省中医药特色技术库
前进中的胶东百年柳氏医派简介
蔡锡英:胆系疾患的脂餐疗法
复健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