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教授聊聊科学研究能力话题

作者简况:刘庆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教授。

我常想,关于“科学研究能力”的理解或解读应该是科学网上永恒的话题之一,它是科学网活力、使命与担当的重要表现。寒假看了一份青年教授撰写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本子和在线做了两个与此相关的“科学鸡汤”报告以及读了一些科学大家的经典教诲,让我对科学研究能力话题进一步有了一点灵感和想法。

抛开那些高大上的概念,我对科学研究能力的务实理解可以简单概括为两类:一类属于窄义理解就是“解决科学技术问题的能力”,这种窄义理解的含义有点难以准确界定,因为,它随科学技术问题的性质差异(问题属性及难易程度)而有所不同。另一类是一个严谨的概念式理解,这就需要全面解读“科学研究能力”涉及的主要内容,例如提出问题的能力、寻找解决问题方案、方法和评价成果价值的能力等,这儿并不打算展开详细讨论。我们这些与科学研究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人除了自己的经历,还亲身感受了一些杰出学者(我有幸与多位这类人士合作科学研究),包括自己学生的成长过程,对科学研究能力的形成过程有一些“身入其境”的感受与理解。

我始终认为作为一个学者,尤其是研究生导师,不能只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些具体技术,那就与我国民间师傅给徒弟传受技艺没有什么区别。据我所知,一般师傅只会告诉徒弟如何做?不会告诉徒弟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免发生“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现象,况且有的技术属于师傅的经验总结,他也并不一定完全清楚其中的奥秘。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们老家街上一位铁匠专做菜刀脸上有点麻子的曾师傅,他制作的菜刀前2/3部分锋利无比用于切肉和蔬菜,后1/3部分坚硬无比用于剁骨头。至今我家里还在用这样一把菜刀,大家称为“曾麻子菜刀”,武汉的磨刀师傅也盛赞这是一把好刀。据说曾师傅凭此手艺当过全国劳动模范。然而,我的一位本家兄弟在他那儿学徒几年依然不明就里,离开了曾师傅总也造不出这样的菜刀,后来只好改行修理自行车。

如何全面解读“科学研究能力”可能见仁见智,因为,涉及科学研究能力理念的几个主要方面每个人可能具有不同解读。例如如何学习与理解前人知识?如何在跟踪前人研究基础上开展具有原创性质的科学研究?记得我曾经询问我的博士研究生,如何全面解读一篇专业同行优质学术论文成果?这是一个考察学生学习能力的好问题。

面对这样一个看似简单问题,不同学生却可以有多种与“科学研究能力”相关的回答:一种是知道作者用什么研究方案和方法实施研究,得到了什么具体结果,显然这属于初入科学之门人的认识。第二种是知道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个问题开展研究(或为什么这个问题值得研究)和成果的创新性及其在同行类似成果中的地位。我想这应该属于一个合格博士研究生达到的认识水平,因为他需要学习吸收大量同行成果基础上才可能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第三种是从论文成果中受到有益启发,似有“触类旁通”,“茅塞顿开”的味道,并据此做出开创性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属于站在了科学巨人肩膀上,这样的例子在科技界并不鲜见。这应该属于科学研究队伍塔尖上的那部分人。因此,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是一个学者拥有较高科学研究能力的基本特质。当然,我的这些理解也许牵强,不一定准确。

记得年我在前往美国波士顿麻省理工学院(MIT)探亲前夕给马萨诸塞大学我的学术同行LaurieBrown教授去信,希望借此机会顺道去她哪儿访问交流。因为,年我去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学院探亲时尝到过这类学术交流的甜头,那一次我去爱尔兰高等研究院地球物理研究部(距离我驻地两个街区)做了一个专业学术报告。我很快收到Brown教授的回信,热情邀请我去她的课题组交流,并发来正式邀请信。她在回信中说:Iamcertainlyawareofyourgoodwork,,,。显然,Brown教授阅读了我发表的与她研究方向相关的学术论文,我也可以揣测Brown教授认为我Goodwork所指的相关具体成果。因此,我认为,能够恰当评估同行的科学研究成果水平及价值(俗称识货),并从中受到启发做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科学研究成果是“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表现之一。

我在《做自己的科学研究》的公益报告中曾经引用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比喻科学研究境界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对应的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说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明察路径,确定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我们做科学研究的初期也需要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尽管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研究目标和方向可能做出适度调整。这也表明我们需要慎重选择科学研究方向,频繁变更科学研究方向属于科学研究行为的大忌。我们有多少科学大家一辈子只做对了一件造福人类的事情,名垂千史。第二层次对应的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指一个将科学研究作为自己毕生事业的人对理想要执着追求,忘我奋斗,为了达到成功的彼岸在所不惜。努力、勤奋、刻苦钻研,一分汗水,一分收获始终是科研人生的常态。第三层次对应的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指在经过多次周折、多年磨练之后,人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就能明察秋毫,豁然领悟,达到最后的成功。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以及厚积薄发、功到自然成就是这类科研人的基本特质。这类学者经过长期科学研究过程与成果积累,科学研究思维与方法理念发生了质的飞跃。他们往往可以从身边别人不易发现的诸多事件的现象洞察本质,从而获得成功。这类科研达人已经从科学研究的必然王国进入到自由王国,他们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有时会在不经意中有所发现,最终成为科学巨匠。

显然,上述科学研究的三个境界对应“科学研究能力”的不断提升。我一贯认为:多元学习-丰富实践-长期积累是提升科学研究能力的唯一途径。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没有捷径,也不存在“弯道超车”,尽管一些“科学鸡汤”对于我们理解科学研究能力会有所帮助,那也是“煨汤人”自己的经历,要想变成自己的科学研究行为还是需要时间沉淀。正如爱迪生所言“成功就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我常想,除了极个别绝顶聪明的天才人物,我们绝大多“凡人”付出99%的汗水是取得高水平科技成果的基础,也是提升科学研究能力的必然途径。其实我们崇拜的天才,有人总是归于他们的天赋,殊不知天才背后付出的汗水我们只是没有看到而已。

内容来源:刘庆生科学网博客

责任编辑:小文同学

往期·精选

交流

为什么应高质量地完成本科毕业论文

交流

博士写好毕业论文的10条建议

交流

科研新手撰写综述的5个步骤

交流

读博失败的10个常见原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1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