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乾隆年间的诗人袁枚,在他的《随园诗话》卷六中记载了明将刘綎及其后人的一条逸闻:“武将能诗,由天授。刘大刀名綎,本姓龚,湖广人。其七世孙来作江宁都司,诵其先人遗句云:“剪发接缰牵战马,拆袍抽线补征旗。胸中多少英雄泪,洒上云蓝纸不知。”其实,刘綎祖籍,并非湖广人,是江西南昌人。笔记小说不同于史料,有些是杂记和传闻,后两句也不是刘綎所写,但是这并不影响人们对他的传诵,这首诗道出了一代将领刘綎的豪迈和苍凉。刘綎在很多方面不谙世事,特别看不懂庸官心态,看不懂当时的政治生态。在他的传记中,没有与文官交往的记载,更没有借用文人智慧作战的记录,虽然他的诗写得壮怀激烈,但是性格做事还是武官的思维。往期阅读:决战惨败:令万历皇帝痛哭不已的“萨尔浒会战”萨尔浒决战明军分兵进击,主帅杨镐是一意孤行还是孤注一掷
01戎马一生:不为人知的西南边陲镇守者
说起明朝一代将领刘綎(年-年),也许大家不太熟悉,比起镇守辽东30多年的的李成梁,《明史》称其“成梁镇辽二十二年,先后奏大捷者十,帝辄祭告郊庙,受廷臣贺,蟒衣金缯岁赐稠叠。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明朝)未有也。其始锐意封拜,师出必捷,威振绝域。已而位望益隆,子弟尽列崇阶,仆隶无不荣显。”有这样的评价,万历时期的边防曾经颇有成效,这有赖于边关的两大名将:东南戚继光,东北李成梁。在东南有戚继光抗倭,东北有李成梁镇守边关,保持着对女真和蒙古势力的高压态势。可是在西南边陲,有一位将领刘綎,父亲是大将军都督刘显,与戚继光、俞大猷并称抗倭三大将之一,后镇守西南,屡立战功。作为名将之后的刘綎,十五岁就随父讨伐九丝蛮叛乱(四川兴文县),战争年代的刀光剑影、冲杀厮杀,伴随着他的一生。大家都知道的万历三大征:平定蒙古人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这三大战役,刘綎就经历了二个。抗击缅甸军入侵,平定云南罗雄之乱,远征朝鲜大败倭寇,平定播州之乱,刘綎戎马一生、屡立战功。年,刘綎奉诏入关,参加了对后金的萨尔浒之战,三月初四,他率领东路军在战场上,身死殉国。02诗词中的英雄:剪发接缰牵战马,拆衣抽线补征旗
影片《关云长》剧照,刘綎威严神态犹如关羽,令人望而生畏。刘綎(年-年)字省吾,南昌人,万历年间武状元,有“晚明第一猛将”之称。他身材魁梧有神力,又受父辈的影响,自青少年起就精韬略,善骑射,天生神力。据《明史》记载,一次刘綎父亲刘显阅军比武,“以汉寿亭侯祠大刀置地,一军莫敢举,(刘)处舞而趋风,军中惊服,呼‘刘大刀’”。刘綎使用的镔铁大刀有斤重,在马上挥舞着大刀,轮转如飞,令敌人闻风丧胆,所以人称“刘大刀”。刘綎晚年画像我们现在看到的画像是刘綎老年时候的形象,满脸皱纹,唯一不变的是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逼视着你。据说,他束甲顶盔出征时,那威严神态有如庙宇中塑就的关圣帝君,使得与他对阵的敌人未战先怯。明万历十一年(公元年)位于中缅边界的陇川宣抚司多士宁的记室(秘书)岳凤与境外敌对势力勾结,杀了多士宁,并引领10万缅兵入侵。在当时边防无备的情况下,迅速占领了怒江以西大片土地。一时间,滇西南都为之震动;万历十一年冬(公元年),25岁的刘綎奉命出征,他以游击将军职衔与另一著名战将、永腾参将邓子龙分别率人马从永昌(保山)经腾冲去平叛。想当年,年轻气盛的刘綎领兵出征,平叛结束之后,被明廷提升为副总兵。当他从缅甸前线班师时,可谓是锦衣怒马。当地官员为他摆宴庆贺,在酒酣耳热之时,文官们纷纷题词赋诗。他们明知刘綎是行伍出身的武官,却硬要刘綎也写一首诗,可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刘綎提笔就写下了一首题为《各官大会永昌宴集赋诗》的七律:祖习干戈未习词,诸公席上命留题。琼林宴会君先到,关塞烽烟我独知。剪发接缰牵战马,拆衣抽线补征旗。貔貅百万临城下,谁问先生一首诗?这样的诗词,这样的情怀,你能想象得出是一位武官“刘大刀”所做吗?琼林宴会是你们先到,只有一身征尘的我才清楚边关烽烟的紧迫,战场上,我把头发剪去接上缰绳牵着战马,抽取衣服中的织线来缝补战旗。兵临城下的危机时刻,谁还问先生能写一首诗?这样的豪迈和情怀,令满座文官羞愧汗颜,也使我们想起了唐代王昌龄的诗歌: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关云长手中青龙偃月刀,而刘綎手舞斤镔铁大刀攻城破寨。刘綎看不起文官,从他的诗歌中就可以看出,可是明朝偏偏是一个以文制武的官僚体制,这也是他在萨尔浒之战中被逼出战、陷入重围的重要原因。可以说刘綎只是一个懂得战略战术的将军,而不是一个精通人际关系的政客;只有谋事的思维,而没有谋人的思维;只算计办事结果的代价,而不计算办事程序的代价,对于一些办事拖沓,只顾自己管卡压,无大局意识的庸官,刘綎有时会用武力教训他们。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拳打四川马湖知府詹淑,结果是,詹淑改任调走,刘綎也被剥夺了半年的俸禄。“刘将军綎,勇敢善战。每奏功,以负气难下人,故旋起旋废。”在处理作战指挥上,刘綎得心应手;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他总是一个失败者,这也是他命运多舛,屡立战功,又屡遭起用的原因。03平定播州:用命者领吾银!不用命者领吾剑!
时间来到了年的夏天,万历三大征之一的“播州之役”爆发了,明廷集四川、贵州、湖广八省之力,出兵20万,耗银约二百余万两,最终平定西南播州土司杨应龙的叛乱。此役乃万历三大征中最后的战役,也是用兵最多、烈度最高、伤亡最重之一役。之前,刘綎因朝鲜抗倭之战中立下战功,明廷提升刘綎为都督同知,世代荫封千户职,正好四川总兵官万鏊罢官,刘綎旋即接任。当时,李化龙总督湖广、川、贵军务兼巡抚四川,负责征讨播州(贵州遵义)的叛臣杨应龙,具体安排是分兵八路进攻,亲领中军策应。从四川方向进攻的明军共四路,其中以綦江路最为重要,必须选择一位猛将率领。刘綎接到任命征伐播州,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找了很多借口进行拖延,朝廷言官推测,这是因为他与土司杨应龙有旧情,不愿出兵,于是言官一起弹劾他,明廷准备调他当南京右府佥书,也就是到南京去坐冷板凳,搁置起来。刘綎听到这消息,立即辞职不干了。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刘綎一生中的伯乐出现了,总督李化龙认为平定播州非刘綎不可,坚持挽留他,极力向朝廷推荐,刘綎这才上任,统帅綦江路明军,讨伐杨应龙。▲图为“播州之役”中险要关隘娄山关,所在山谷长达30千米,被史家誉为“万峰插天,中通一线”。娄山关被破,播州腹地由此洞开,杨应龙最终兵败身死。事实证明,李化龙的决定是多么的正确,刘綎与各位将领浴血奋战,所立的战功最多。在娄山关之战中,刘綎率军翻过夜郎旧城,攻克叛军把守的滴泪、三坡、瓦窑坪、石虎各关隘,直抵娄山关。娄山万峰竞立,直插云天,莽莽林草丛中,只有一条宽仅数尺的小道可通。叛军设置木栅栏十四座,栅栏两旁都挖有深沟,异常险要。刘綎分左右两路奇兵,从小路直插关隘背后,自己统领大军从关前仰攻,夺取娄山关,距离遵义只剩下90里了。到了最后关头,双方都在殊死决战,明军炮铳齐发,播州叛军也弓弩倶下,尸山血海满疆场。▲位于贵州遵义海龙屯的飞虎关,又称“三十六天梯”。平播战争时,明军重型火器无法对山势险峻的军事城堡海龙屯进行轰击,只能以步兵逐步推进,攻至于飞虎关时,伤亡惨重,始终未能突破此地。后来,因播州军中出现叛徒,明军才从后上攻克海龙屯。史料记载,战至激烈处,刘綎亲临前线督战,仗剑直呼:“用命者领吾银!不用命者领吾剑!”军士莫敢不从,争先向敌阵发起冲锋。特别是在攻打海龙囤的时候,其间总督李化龙的父亲去世,他穿戴丧服继续指挥作战。当时阴雨绵绵,持续不晴,明军整日在泥淖中奔波苦战,但在严令督战下,明军舍命冲锋。杨应龙见形势危急,亲自到海龙屯督战死守,并让妇女在屯上出示投降表文,示意投降。明军认为是诈降,更加猛烈地进攻,六月初六日清晨,官军攻破大城,登上海龙屯,杨应龙仓惶同二名爱妾阖室上吊自杀。整个“播州之役”,决战共进行了天,刘綎立下了赫赫战功,这一年他42岁,登上军事生涯的巅峰。04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远去的背影武将只有战死沙场,才是命运的归宿,特别是步入黄昏的明帝国,内忧外患,外有强敌努尔哈赤在辽东强势崛起、起兵反明,内部弊端丛生,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农民起义的星星之火正在引燃,可谓是沉疴在身!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可是又有多少猛将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万历四十六(),努尔哈赤在辽东“揭竿而起”,破抚顺、血洗清河堡,万历皇帝准备犁庭扫穴,一举荡平“奴酋”。国难思良将,家贫思贤妻。调兵遣将还是老办法,选拔猛将挂帅出征,征集边关部队奔赴辽东。入朝平倭有刘綎,平播战争还有“刘大刀”,万历就想到了刘綎,任命他为左军都督府左都督佥书府事。可是你要知道,刘綎已经是花甲之年,还要重新披挂上阵,这次能否像战国猛将廉颇、唐朝的郭子仪那样,在人生暮年,再次迸发出名将的风采?还是重演西汉李广和北宋杨继业的悲惨遭遇?抗倭明将戚继光在晚年写下了三首《病中偶成》,其三是这样写的,“风尘已老塞门臣,欲向君王乞此身。一夜秋霜零短鬓,明朝不是镜中人!长期的效命沙场、奔波劳累,戚继光肺病缠身、鬓发染霜,这首诗给人带来的是悲怆凄楚之感,但却是他一生转战南北、戎马生涯的真实写照。同样,这首诗用在刘綎的身上也是最贴切不过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在萨尔浒之战中,刘綎孤军深入,战死殉国!(图片来自网络,归原作者所有)读史使人明智,穿过历史的长河,我们可以看到帝王将相的叱咤风云,家国历史的波澜壮阔,普通人物的悲欢离合,那些生动的人物和细节,其实离我们并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