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探索武州塞与武周塞,区别其实很大的

规范化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disease/a_6195089.html

武州塞,始于战国时代,为赵武灵王所置,原名“武周塞”,是一个纯军事性质的战略要地。按汉字释义,武者,泛称于戈军旅之事。见楚庄王语曰:夫武,定功战兵,止戈为武。其周者“固也”,“备也”,又“巩固者也”。其塞者,乃边境险要之处,又“城郭墙堑”,“筑城守道”,及边城要害之处,皆可谓之塞。

“武州塞”三字合起来解:即为军事战略上牢固的边防要地。于斯处“设兵守险,筑城守道”,用以巩固边境,不受敌国侵略。此即为“武周塞”的整个内涵,亦即其名的渊源。

赵武灵王在直取楼烦之后,即以所取之地,山阴、怀仁建立了几座城池。一在黄花岭附件,又名黄花堆建“日中城”、在山阴建“黄昏城”、怀仁建“早起城”,即史书的“楼烦三城”,并以其王霸之业的根本。

《通鉴》云:“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据此,其“武周塞”,就是一个大范围的概念,也就是一个大的防御体系。或者说是一个全方位的国防系统工程。

具体的来说:位居内外长城之间的今雁北之地的大部分,都是属于一个大武周塞的范围。其战略目的主要是为了防御已被武灵王逐北的林胡和楼烦诸部,不再使其卷土重来。

秦、汉时期,诸侯分裂的局面已经结束,代之而起的是一个强大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政权。故其战略重心,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所以其“武周塞”,就逐渐缩小和演化成“武州塞”。

“武周塞”和“武州塞”,虽然只有“周”和“州”一字之别,但其二者的性质,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由一个纯军事的战略防御基地,变成了一个“行政”和“军事”兼而共有的概念。其“州”者,“聚也”,“人和鸟所聚息之处也”。可见“州”字,即含有“聚民赖以行政”的内涵。但这一个州字,并不具有一级行政区划的概念。

《辞海》曰:“我国秦汉有九州,又日十二州,皆为传说的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实际上并不存在。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始于京师附近地区,分境内为十三个监察区,称之为十三州,并置刺史,巡视境内。东汉始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历魏、晋南北朝而不改…即此。

《汉书》曰:雁门郡十四县属之,有武州县,其故治在今之左云县境内。王莽的“新朝”时期,改曰:“桓州”。桓者,“服远辟土曰桓”。又:“克敬勤民曰桓”。同时还作“威武”和“难进”之解。又可见武州这个地域,是具有“民政”和“军事”的双重概念。西汉复曰武州县。据此,在西汉时代的武州塞,已基本缩小到今左云县和右玉县的东半部地区,以及今大同市和怀仁市的西北部山区地区。

又,《汉书》曰: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年)夏六月,以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骑将军,大行王恢为将屯将军,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将三十万众,屯马邑谷中,诱致单于,欲击之。单于入塞,觉之,走出。《通鉴》曰:单于将十万骑入武州塞,未至马邑百余里…,这基本上概括了武州塞的方位及其范围。

迨至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出于对魏都平城的安全考虑,于太平真君七年(公元年)六月,发司、幽、冀、定四州之十万人,筑畿上围塞。起上谷,西至于河。其实这又是赵武灵王所建置的武周塞”的再现。

又,《魏书·地理志》曰:恒州代郡属县四之一,即有武周县之置。注曰:两汉属雁门郡,晋罢,后复置。可见北魏的武周县,也基本上就是两汉时期的县域。其县治已东移至今旧高山之古城,《通鉴》载:唐武德七年(公元年),突厥寇代之武州城,即此。

尽管在北魏时期,又由“武州县”变称“武周县”,但与战国时代的“武周塞”概念,则完全不同。因这个时代的武周县,已成为县一级的行政建制,具有县一级政权组织的行政职能,故在《魏书》中,其“周”、“州”二字,就相间混用。如今之“云冈”当代就称作“武州山”,而不称作“武周山”。

如《魏书》载:孝文帝拓跋宏,于太和四年(公元年)幸武州山石窟寺即是也。但《水经注疏》则依据北魏所置的武周县基准,均规范地称作“武周山”、“武周川”和“武周塞”的。

在历史上也有不少的史志是作“周”字称谓的,如《隋书,地理志》曰:马邑郡云内县有:纥真山、白登山和武周山。

至于现代所流传的《水经注》刻本,大多是依据戴震在《水经注校释》中之作,而讹改成“州”字的,按戴震自己在《序记》一文中说;“是书自明代以来,就绝无善本”。金祖望说得更远,其曰:所苦唐代以后无完书,及其所幸存者,脱文、讹字,辗转沿褫…笔者看这个后果,也有他们自己的一份,如“周”、“州”两字,正如《水经注疏》之所载,本来是很清楚的注解,结果,竟成了历史疑案。

按郦道元本是北魏太和中的治书侍御史,在做《水经注》时,绝不可能不依据当朝“武周县”的行政建制,而妄称作“武州山”、“武州川”和“武州塞”的,故其“州”字,显系后代人所讹而流传于世的,当予勘正为“周”字为切。

其次,“武州”与“武周”,还存在一些历史纠葛,故而也造成许多讹误之载。东魏在今之繁峙城中,寄治过武州;唐代于今之五寨县境,亦置有武州。宋、辽、金、元四朝因之。故今之繁峙和五寨两县,在史志上亦多有讹称之为《武州塞》的。

如《云中郡志》载:“武州城在朔州西里,本赵之武州塞,汉改为县……,治宁远县”。《历史地名辞典》曰:宁远县,辽初置,治所在今山西五寨县西北之大武州。今五寨县北三十里处还有武州村,亦日武州塞。又繁峙县亦曰:隋大业十二年(公元年)移治于武州城。

另,隋末农民大起义中,刘武周亦曾在马邑称帝,其名之“武周”两字,亦被附会作武周塞的。如《搜神记》中,有关马邑筑城的神话传说:“昔秦人筑城于武周塞以备胡,城将成而崩者数矣,有马驰走,周旋反复,父老异之,因依而筑城,乃不崩,遂名马邑”。

综上所述,《水经注》所指之“武州川”,亦作“武周川”,即北魏所置武周县,其县域的大概范围,即今之左云县全境,右玉县之东部山区,以及今大同市和怀仁市西北,西南之山区地带。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345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