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浮光掠影
音频录制
李盐责任编辑
浮光掠影
第篇深度好文:字
5分钟阅读
与许多企业不同,华为坚持“选—用—留—育”的人才管理理念。
首要一步是“选”,华为认为:先选人,再培养人。
刚被任命为华为CloudAIBG总裁的余承东,从城乡拓展阶段,到如今的全球化时期,所负责的业务永远能超组织预期,到底是华为成就了余承东,还是他本人的底色和潜能注定了他的不凡人生?
任正非说过:有的人刚招进来时是一株小草,你给他施肥、浇水,有些小草只能长成大草。你只有对留下来的那些小树苗精心呵护并让他们去经风沐雨,他才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
很显然,余承东是其中一棵被精挑细选的小树苗,而且最终长成了奇珍异木。
但是终极疑问来了,余承东是怎么被发现的,为什么任正非愿意一再重用他?
01
做产品就要傻瓜到按任意键继续
余承东年加入华为,正赶上华为从商品代理到自我研发的转折期。
以清华高材生的身份,选择加入彼时还平平无奇的华为,一是源于任正非的个人魅力,二是喜爱华为的自由氛围,三则是因为不错的待遇。
时间转入年的秋天,因为CC08数字程控交换机研发受阻,任正非告诉员工:这个月发不了工资,但是我们一定会继续坚持发高工资。
领导没有食言,当年10月份,华为第一台程控交换机研发成功,售价多万,一台设备就收回了之前的投资成本。
此后,伴随CC08的热销,华为由此进入第一个高速成长期。
94年,华为便位列中国电子百强企业利税榜第一名。
感到巨大震惊之余,余承东也不免唏嘘感叹:曾经因为追债,才来到深圳,听旁人讲起隔壁的华为是家好公司,原本想混两天就走,结果却发展成矢志不渝的终身事业。况且,93年,公司还濒临倒闭,94年,就坐上了同行业纳税大户的头把交椅。
然而,创业的九死一生就在于:一次机遇的到来,是另一场挑战的开始。
利润破局后,华为又面临发展前景的问题,95年时,华为的客户都集中在农村市场,如何得到县、市、省局的认可,就成为决定华为未来命运的关键一役。
此后,一直到98年,华为的城市攻坚战,时时刻刻都在进行。
从浙江义乌到海南海口,余承东更是远赴辽宁省的鞍山、本溪开拓市场。
那时的条件简陋令余承东至今记忆犹新。
从辽宁沈阳坐一天长途汽车,才能到达目的地。当地的机房,靠电风扇散热,地线则与暖气管道交错缠绕。
与之相对,华为当时的主要竞争对手——阿尔卡特、上海贝尔、西门子,它们的交换机都被置于城市各处带空调,装地板的高档机房里。
但就是在这样的开疆拓土中,余承东第一次找到了在华为的成就感。
当时,国外的交换机设备因为涉及“命令行”之类的复杂操作,需要专业人才特别维护,但华为的交换机简单、易操作,用余承东的话讲,和“傻瓜相机”是一个类型。
一次出差,刚返回沈阳,外地机房维护人员就打来电话,说又忘记了该如何操作。
鉴于对方不认识英文字母,余承东只能穿插阿拉伯数字、汉语拼音加以解释。
“I是什么,I就是像1(阿拉伯数字)一样的字母,p就是像p(汉语拼音“坡”)的字母。”
后来,余承东干脆找来键盘,按第几行、第几列中的第几个和对方一一比对。
输入完毕,客户又问余承东:任意键是哪个键?
余承东回答:任意键,就是随便按一个键。
“做产品就要傻瓜到这种程度,按任意键继续,所有的好产品一定要方便用户使用。”
这次东北之行后,已是研发部主管的余承东决定放弃出国深造,将在华为的工作,作为事业全力以赴。
从CC08交换机起家,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挺进全新的市场,随后,伴随深大电话公司所给予华为的试用机会,华为逐渐在城市里站稳脚跟。
而在其中卓有建树的余承东,也由一名工程师,伴随新业务的开展,在华为开启了火箭般的晋升。
02
在寻求自我突破中,将困难视为人生的日常
年,华为来了个叫陈守涛的年轻人。对方邀请余承东在华为内部创业,随后,两人创立了华为无线通信部门,陈守涛负责市场,余承东狠抓研发。
彼时,国内在无线通信领域几乎一片空白,尤其在射频方面,更是严重缺乏相关专业人才。
与产品销路受阻相对,这一时期,余承东的“升路”也不容乐观。
由余承东参与的CC08交换机研制成功后,华为的高级副总裁几乎被该团队垄断。
但因为他选择了内部创业,晋升、加薪就暂时与他失之交臂。
相比之下,更艰难的是人才队伍的建设。
那时通过选拔应届毕业生以及全球挖人,余承东构筑起自己的无线通信团队。
华为规定:研发干部,必须学会招人。
咋招?
其中一条就是挖人。
彼时,就有华为的研发干部在邮电部定点单位——武汉邮电器械厂附近的招待所里,住了一个月。
人家下班,立马上前搭讪,借询问对方工作言明来意,随后步步为营,直至将对方收编入伍。
年,掌管终端业务后,余承东将诺基亚中国区负责人赵科林招致麾下,对三星的全球高管更是“围追堵截”。
8年,华为更是推出了一项“激进”政策:但凡达到teamleader(项目组长)级别的研发人员,需专门抽出半年时间,专注招人,借此锻炼干部的组织建设能力。
日久天长,华为的研发干部中,也相当一部分,被淬炼成资深猎头。
如此一来,招聘基本功,就这么一代代在华为传承开来。
对于一名华为的干部而言,如果你连队伍都拉不起来,就意味着干部生涯的终结。
华为也想借助这一方式,保持干部身上的血性。
余承东也由此找到了自己的partner(拍档)——侯金龙——华为CloudAIBG前任总裁。
此前,侯金龙曾仅用3年时间,将一家垄断行业70%份额的公司挑落马下,在“室内覆盖技术”方面做到世界第一;并在随后耗时7年,在光伏能源控制产业中,再次创造历史。
但即便如此开创性的干部,辉煌战功也有目共睹,可因为仍旧属于单点突破,当华为手机遭遇芯片困局,华为云需要全面突破时,任正非决定再次启用余承东,让其主导云BG——一块最有望再造另一个华为的业务。
华为挖角成功,除了干部得力,也源于它科学的激励机制。华为不搞提成制,采用奖金分配制,通过对战略业务的重金投入,产生超高收益,再按照部门和员工的贡献大小,进行公平、合理的分配。
而超34年的高速增长,让华为彻底拉开了与同行企业的待遇鸿沟。
久而久之,粮仓效应尽显,“主动投诚”之人早已超过“被挖墙角”的人。
有了得力干将后,余承东在90年代领衔的无线团队,发现了农村市场的一大需求。
村里想装一部电话,就要在全村范围内安装电线杆,成本过高。
但一个无线通信终端就可以解决这一用户痛点。
这款产品一经推出,就成为当年的爆品。
但中途,代工工厂的产品出现了质量问题,任正非对此作出批示:所有问题产品,华为免费更换,所涉费用高达数千万。
这种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再一次震撼了余承东。
“96年的几千万,放在现在,倍的购买力都不止,但当时,华为,一个刚起步的小公司,就这么说换就换了。”
然而,这一“自杀式行径”所带来的口碑效应,让这款无线终端产品,最终为华为带来了超20亿的巨额收益。
5年后,华为开始研发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又面临和销售程控交换机时一样的囧境。
迟来一步的华为,面对摩托罗拉、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阿尔卡特朗讯的左右夹击,难有立锥之地。
又是从偏远地区寻求突破。
那些被圈定的区域,缺电、不通路,基础设施几乎为零,余承东领导下的GSM团队排除万难,建起基站,以此作为据点,再次向繁华地带进发。
后来的结果早已知晓:“终结者”华为再次居上。先前群雄逐鹿的局面变为年的4足鼎立,华为独占鳌头,爱立信位居次席,由诺基亚与西门子合并的诺西位列第三,中信名居第四。
不过2年,曾经无线领域的4流厂商华为就彻底逆风翻盘,这让余承东再次感到巨大震撼,华为也由此跻身世界名企之列。
毫不夸张地说,余承东的个人奋斗史就是华为企业史的缩影。
华为在不断攻城略地,余承东也在这一大方向的指引下,不停变换赛道。
98年,余承东团队预感到3G时代的到来,并躬身入局,随即,他也开启了新一轮的内部创业。
好的企业家都喜欢“折腾”,也惧怕被超越,因此,他们不敢有丝毫懈怠,无时不刻,不在寻求自我突破,而主动性就是他们积极进取的有力佐证。
所谓主动性,就是在工作中不惜投入更多精力,善于发现和创造新机会,提前预计到重大事件的发生,并有计划地采取行动,从而提高工作绩效,避免灾难的降临或触发无限可能。
主动性,作为华为人才选拔标准——五项素质的首个要素,与其他的概念思维、影响力、成就导向和坚韧性一样,也被划分为“0、1、2、3”4个等级。
主动性三级和二级的区别在于:前者着眼的是未来,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