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悉达多一个普通人的寻道之路,一个

云南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http://m.39.net/pf/a_10109815.html

智慧是无法表达的。当某个智者试图向人表现智慧时,听起来总是很愚蠢。————悉达多

很多人认为黑塞的《悉达多》是写的释迦牟尼佛的成佛求道过程,实则大错特错了。

乔达摩·悉达多是佛教中释迦摩尼佛的本名,黑塞的《悉达多》讲述的是悉达多寻道的过程,但明显不是释迦摩尼佛的成道过程,只是另一个叫悉达多的普通人的寻道过程,但是圣人的成长史都是一样的。

黑塞在这部作品中可谓匠心独运,他把释迦摩尼佛的本名乔达摩·悉达多分开成两个人,一个代表佛陀即乔达摩,一个代表求道者即悉达多。这与佛教“不二法门”暗合,说二演一,显二隐一。这个我在后边详细讨论。

我们先来解释几个名词。悉达多(梵文Siddhārtha,巴利文Siddhattha)的意思是“吉祥”和“成就一切”,也有解释为“清愚”,“目的达到的人。

乔达摩(梵文Gautama,巴利文Gotama)意思为“纯淑”、“地最胜”(除了天之外,地面上这一族最胜)。中国学者季羡林认为是从古代《梨俱吠陀》赞歌的作者仙人家族中借用来的赞美之词,意思为“美丽的仙人”

悉达多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旗舰店¥26购买

《悉达多》是讲一个普通人的寻道之路,一个圣人的成长史。他试图通过这种成长史的展现,让读到的人明确寻找真理之路,自己感悟。悉达多的寻道之路分为三个阶段。

一、出世苦行。

他常常高声朗读《韵律学·吠陀支》里的名言:“毫无疑问,婆罗门这个名字便是萨蒂耶——真理,谁懂得这些,谁就会每天进入一个极美妙的世界。”唵是弓,灵魂是箭,婆罗门便是箭矢之的,人们为达目的百折不挠。

悉达多出生一个婆罗门贵族家庭,婆罗门在印度种性阶级社会中是最尊贵的。他的父亲是一个最纯粹、有学问,值得高度尊敬的长者,举止沉稳高贵,生活纯洁,语言优美。他有许多老师,还有可以讨论的智者,以及婆罗门神圣的书籍。通过这些悉达多学到了许多知识,知道世界的创造过程,知道如何演讲、进餐、吸入空气和呼出空气,知道思想意识的规律以及神的事迹。他练习欣赏艺术,沉思潜修,念”唵“,进行神圣的祭祀。但是他的灵魂永不平静,他的心不餍足,不幸福。他要去寻到真理,达到那个极美妙的世界。

于是他又走上苦行僧的道路,成为一个沙门。他学会了脱离自我的方法,却发现并不能彻底摆脱自我,只是短暂的摆脱和麻醉,没有任何意义。苦行并不能达成他的目的,这是一条行不通的路。在这里,我们重点介绍一下书中提到的修习方法,概括为三种修习的方法。

1、沉思潜修。我们经常说的“打坐”“禅修”“瑜伽”都是沉思潜修的形式。而观呼吸,念佛号,咒语,念唵都是达到沉思潜修的方法。

书中提到悉达多的潜修方法是念唵。唵(OM)这一音节在印度教象征着精神的认识和力量。《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讲:唵为一切陀罗尼之母。虽为一字,无所不收。念唵的目的是修炼人将纷乱的思想集中,集中在一点思考。

为什么要集中精神于一点思考?所有的宗教都相信精神的力量(灵魂的力量)。佛教更讲究,万法由心生。只要你能集中精神去思考,想什么现实世界就会呈现什么,达到心想事成的效果。这也是佛教中讲,人们求佛菩萨,心诚则灵。

中国的道教也讲这个,只是名相不同。道教修习叫“阴神坚固”“身内身”“身外身”。当你凝神到一定程度,可以控制自己的灵魂(阴神),达到脱离肉体,附于万物的境界。

书中悉达多在苦行时,已经掌握了这个方法。他可以在一只苍鹭飞过头顶时,一刹那将自己的灵魂与苍鹭合为一体,看到苍鹭看到的一切,感受到的一切。他上千次将灵魂脱离肉体,进入石头,树木,各种动物身体,或者呆在虚空中。保罗·柯艾略在《阿莱夫》中也提到过类似的情况,贝加尔湖那个男巫可以把作者的灵魂与湖上飞翔的鹰合一,让他通过鹰俯瞰贝加尔湖。

但最终悉达多还是要回归自身。所以他知道这不是彻底的解脱,只是短暂的逃离。这和那些劳累一天去小酒馆喝醉后回家酣眠的农夫一样,没有什么不同。这就是佛教一直斥责神通为小道的缘故。

当然,集中精神可以让许多事发生,可以催眠他人,拥有摄受万物的魔力。

2、苦行。

印度系列教中的修行方法。伊斯兰教、婆罗门教,佛教中都有苦行修习。今天主要讲婆罗门教和佛教的苦行。婆罗门教可以理解为佛教的邹形,因为释迦摩尼佛的出世,

后来发展为佛教。

“依粪扫衣常乞食依树下住陈弃药”这句是佛教中对苦行的基本要求。何为粪扫衣?即世人扔掉于垃圾中的衣服,拿回来拼凑的衣服,与百衲衣差不多的意思。

乞食,也称化缘。僧人或修行人通过乞食与众生结缘,众生以供养僧人而培福。乞食修养平等心,依次而乞食。挨家挨户,无论贵贱,无论给的什么食物都要,不能丢弃。

苦行一般离世入林中,坐于树下或空地,或经村庄市镇,常坐于坟间。佛教中的头陀行也是苦行的一种,仪规更细。

书中悉达多的苦行更为严酷。太阳暴晒,雨水淋刷,卧于荆棘,忍受干渴,寒冷,疼痛。直到对所有的感觉都无所谓。

为什么要苦行?苦行就是让人远离感官的享受,弃绝一切外在对内在心灵的影响,达到专注内在的灵魂修炼。佛教的理论是人生在世享福就是消福,受苦就是消业。人生的福报是有限的,应珍惜。而人受苦可以将一些不好的业报消去。

我认为前者是正确的。释迦牟尼佛也曾经苦行过,达到“芦芽穿膝,鹊巢冠顶”的地步,但他最后也认为苦行于追求真理大道无益,最后放弃苦行。

3、斋戒。斋戒就是在饮食上进行修炼的方法。宗教理论认为,饮食只是人的一种习性,人可以不借助饮食生存。各种宗教中都有关于限制饮食的五花八门的要求。

佛教中斋戒的目的是让人尽可能摆脱物质和欲望对人的控制,达到更大的自由。而饮食和口腹之欲是人最大的欲望之一,所以必须克服,这个克服的方法就是斋戒。

斋戒的过程很简单,就是不断减少饮食。越少越好,甚至到最后可以不吃不喝。释迦牟尼佛在六年苦行时,日食一麻一麦。

那么人究竟可不可以做到不吃不喝而生存呢?答案是肯定的。中国道家理论中有:气满不思食。修炼到一定程度,可以“辟谷”,就是不吃不喝。传说中的神仙们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

悉达多希望通过苦行,找到他想要的真理,达到完美,但是最终他认识到这是在浪费时间。直到他见到佛陀

乔达摩,他们进行了对话,他认识到自己一直没有认识自我,一直在逃离自我,一直在与世界隔绝。自我就是世界的一部分,想认识世界的本质,应该从认识自我的本质入手。而要了解和认识自我,需要回到自己属于的人世世俗生活中去。

二、入世炼心

悉达多希望回到人世,真正地去经历生活,找到自我,认清自我,进入到自己内心的最深处,找到永恒的自我。从而发现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存在于万物身上的本质,达到完人境界。

乔达摩是佛陀,是一个完人,他进入了自己内心的最深处,找到了想要的平和和宁静,创立了佛教的学说。而悉达多明白,任何别人的东西照搬过来,一样是得不到本质的东西。他必须通过自己的选择,自己的取舍,找到自我解脱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找到自己想要的平静和解脱,成为像佛陀一样的完人。

他决定放弃沙门的生活,回到世俗生活中去。关于悉达多在世间的经历,我们可以学习关于处世的好方法。

1、爱情。悉达多在一个村庄问路时,一个年轻的女子向他示爱,将自己的左脚放在他的右脚上,但是悉达多拒绝了她。也许这个村姑不是他喜欢的类型。

然后,他来到大城市,见到住在别墅中的名妓卡玛拉,他被她深深迷住,心中充满欢喜。于是他决定向她学习关于爱情欢乐的一切。

卡玛拉告诉他,要想做她的朋友,让她满意,他必须具有以下条件。

“不,尊敬的人,他现在还不能让我满意。他必须有衣服——华丽的衣服,有鞋子——精致的鞋子,他口袋里得有许多许多的钱,并且不断赠送礼物给卡玛拉。现在你懂了吧,来自森林的沙门?你记住这些话没有?”

所以,这就是爱情的基本条件,你想获得爱情的欢乐,就要拥有这些基本的条件。朋友们,明白了吧。别再抱怨女人势利,也别再提爱情的纯洁。都是自欺欺人的虚伪。

悉达多为什么拒绝纯情的村姑而选择名妓卡玛拉?卡玛拉最美丽漂亮,卡玛拉最懂爱情,卡玛拉知道一切爱情欢乐的方法。也许这才是男人最想要的。

如何获得爱情?卡玛拉说得很好:

卡玛拉最擅长于爱情的欢乐,卡玛拉的嘴唇鲜艳美丽,但是请来试试吧,如果你违背卡玛拉的意愿去亲吻它,那么你便不可能从它那里尝到一丝甜味,尽管它本来是很甜很甜的!爱情可以祈求,可以收买,可以赠送,可以轻易到手,却抢劫不到。

这便是爱情的哲学了。明白了这些,你便可以品尝爱情的甘甜,绝不会经历爱情的痛苦。

2、事业。悉达多要想得到卡玛拉的爱情,他需要让她满意,他必须获得金钱,漂亮的衣服,精致的鞋子。他从何而得来,他要去挣钱。他怎么挣钱?

这里成就事业的第一要义:专注。悉达多这样去表述它:

如果你把一颗石子投入水中,它便会按它可能下沉的速度飞快沉入水底。如果悉达多有了目标,下了决心,情况也会是这样。他会穿透世上万物达到目的,好似石子穿越水流沉入水底,他不做别的事,什么都不能打动他,他的目标吸引着他,因为他不允许任何违背他目的的东西进入自己的内心。

什么是成功的方法?这就是成功的方法,专注你的目标,就是最快速达到目标的方法。

成就事业的第二要义:平等交易。你擅长什么就做什么,你能为别人提供什么就可以交易来你想要的东西。

悉达多去见当地最富有的商人,与他进行交易。他用自己的知识和书写交换住宅,衣服和金钱。但他不做商人的佣人,他们是平等的,合作关系,这一点很重要。他们一起去谈生意,悉达多帮商人看合同,起草合同。而后两人成为合伙人。因为悉达多总能让成果自动落到自己身上,做生意对他就像做游戏一样。

“世上的现实便是这样。有人接受,有人付出,这便是生活。”“人人都给人以自己拥有的东西。战士付出力量,商人付出货物,学者付出学问,农民付出稻米,渔人付出鲜鱼。”

成就事业的第三要义:建立自己的王国。当悉达多明白了商业交易的秘密,他学会的经商,便开始建立自己的事业王国,而不是一直与他人合作。他的生意越作越大,拥有自己想要的一切,豪宅,仆人,金钱。

3、人际关系。悉达多想挣钱,他就与商人交往,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所以,你想成为什么人,就要与什么人交往,与你认识的做的最好的人交往。这样你就能做的更好。

悉达多经商成功的秘密还在于,他与所有人交朋友。他去农村收稻米,第一次去别人已经先收走了,他却还是送农夫礼物,与他们交朋友,参加他们的活动。下一次再收稻米时,农夫只会卖给他。乞求他帮助的人,他给予帮助,欺骗他的人,他也让他稍微得逞,贫困的人,他赠于他们想要的。

所以他受到所有人的欢迎和喜爱,每天都有人来找他,他的生意也越做越好。

但是,正是悉达多在人世间太成功了,他得到想要的一切。开始他还能让自己的心与这一切保持距离,他只是在做游戏,他只是在观察生活。但是,后来他被财富,爱欲,享乐所俘获。他沉醉于声色,变得贪婪,在赌博中满足虚荣。他的身体越来越不好,他也不再仁慈,做生意也越来越苛刻。他晚上开始失眠,心中开始担忧,恐惧,赌注越来越大,但他感受不到欢乐和平静。他无限厌恶这种生活,这就像小孩子的游戏,他不愿意一直玩下去了。

他再次逃离。他离开自己的豪宅,离开卡玛拉,放弃一切。然而,这就是世俗修习的必要过程,杀死你的一切,让你彻底看清世俗生活的本质,就像小孩子的游戏,厌恶这种生活,生出强烈的出离心。

三、隐世悟道

悉达多来到他入世时经过的那条河,他感觉自己浪费了二十年时间在人世间虚度,以前的修行全部丧失,他也听不到自己内心的声音,他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当他从椰子树上扑向河中时,他突然听到内心的唵声,他轻易念出这个声音。这个声音和“功德圆满”“完美无缺”具有同样丰富的意义。这唵声,令他猛醒,他想起一切已经忘记的神圣的东西。然后,疲惫和饥饿令他昏睡过去。

悉达多醒来后回顾自己的一生,他以前修行拥有的斋戒,思索、等待三大本领已经失去了。他对人生的一切都品尝过了,味道并不好。他还是要去寻找阿特曼(神我,永恒的自我)。他与河上渡船的船夫一起生活,向他学习如何摆渡,像他一样,倾听河流,获得一切的知识。

后来,在河边他遇到了卡玛拉,也见到了卡玛拉为他生的儿子。卡玛拉被毒蛇咬伤而死,悉达多在经历了对儿子的无能为力的爱及儿子的逃离后的徒劳痛苦与不安,他懂得了爱,他彻底悟道了。

在这条河边,悉达多第二次遇到曾和他一起出家修行的好朋友戈文达,他们一起苦行,而后戈文达皈依了佛陀乔达摩,两人分离。第一次在河边相见时,悉达多自杀昏睡在河边,戈文达经过这里担心有野兽伤害昏睡的悉达多,一直守护在他身边。这次是因为佛陀要圆寂了,戈文达赶回去时经过这条河,他向悉达多求教。两人讨论了求道悟道的三个问题。

1、求道的正确之路

戈文达一生都在探索得道之路的,然而,他和悉达多一样已经年老,可是他还是无所得,他向悉达多提出这个问题。

悉达多回答他,当一个人探索的时候,他的眼睛中只看到这这件他想追寻的东西,但他什么也找不到,因为他脑子中永远只有这件东西,其他什么也进入不了他的内心。当他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便支配了他,这个目标成为了他最大的障碍,因为只顾忙着追求目标而看不到眼前的事物。

求道的正确之路应该称为寻找:自由自在,独立存在,漫无目的。

悉达多就是这样,他没有限制自己,总是独立思考,他也并没有追随皈依佛陀,他在每个遇到的人身上学习,每个人都是他的老师,最后他在河边的船夫身上,在倾听河水的声音里,悟得了他一直寻找的东西。

举个例子: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的生活。然后,我们努力工作,我们创造事业,可是我们忙来忙去,很多人却并不感到幸福,反而更多是生活的压力和痛苦。我们那么努力却离幸福越来越远。

正确的做法,不要总为自己设立目标,被目标支配,而是自由自在去感受生活,独立思考,找到让你觉得幸福的东西。那就是你的幸福生活。

2、时间观

时间不是现实,时间只是一个错觉。如果时间是非真实的,寻么这个自然世界与永恒之间差距就都是错觉。

举个例子,一棵树经过四季的变化,还是那一棵树,在这我们所认为的一年时间里,树木有什么变化吗?对长粗了一点。但这只是树的一部分,如果我们把树木从种子到发芽,到生长,到腐朽,再到种子到发芽,这整个看成为树。那你觉得它还有变化吗?没有了。我们只看到了片面,一部分,所以认为树木在随时间变化,树木从来没有变化,它一直就是那个样子。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片面的,我们在深邃的冥想中,人们可以使一切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生活同时呈现,那就不存在时间,时间中断了,所以时间是不真实的。

3、世界观

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是片面的,不完整的。我们总是两元对立地看问题和事物,善与恶,白与黑,真实与虚幻,客观与主观。

每一种真理,其对立面也同样真实,一种真理如果是片面的,那么就会让人们挂在嘴边说个不停。人的头脑能够产生的思想,嘴巴能够说出的话语,都是片面的,一切都是片面的,一切都只是不完整的一半,一切都是整体、圆形、统一体中的残缺部分。

这里讲的便是佛教的不二法门。世界是一,不是二。世界上任何看似对立的事物都是一个整体,无论是我们周围的客观世界,还是我们的内心世界,全都不是片面的。一个人,或者一件事,绝不可能纯粹属于轮回或者属于涅槃,而一个人也绝不可能绝对圣洁或者绝对邪恶。因为,我们看不到事物的整体,或者不把事物做为整体来看待,所以我们看到或感受到的世界,总是不完美,总是变动不居,我们的内心总是不平静,灵魂不安宁。

乔达摩佛陀讲述关于世界的学说时,他便不得不把自己的学说分解为轮回和涅槃、错觉和真实、痛苦和解脱。不然,人们无法理解。所以,佛陀还说过:他一生中实无说一法。他说他没有讲过任何法,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所讲的不是真实的,真实中也不存在,只是方便人们理解罢了。

佛教庙宇的建筑也在表法。我们大家去看寺庙的大殿,从外面看是二重檐,好像是两层,但进殿里看,其实是通得,只有一层。这是显二隐一,告诉大家世界就是这样的。

结语

黑塞的《悉达多》讲述了悉达多寻道的过程,最后悉达多也成为一个悟道者,圣人。他走过的路,值得学习,但同时又不可学习。正像他说的那样,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学习”这回事。圣人是什么样子的?他们悟道了什么?黑塞想尽力去讲,这篇文章也尽力去讲,但是一切都是徒劳,因为正像我在文章引言里说的那样:智慧是无法表达的。

所以,当你读完这篇文章,别指望能理解什么,那只是我的感悟,我还不能保证它绝对正确。而你最好可以按文章中总结的方法,自己去寻找,去感悟,也许你会找到答案和智慧。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262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