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手工与大文化:
非遗传承的一个侧面
作者
秦毅李涵刘婉莹
图源网络
在特制的金属勺中放入五六颗颜色不一的小蜡粒,点燃香薰蜡烛,架上烘炉。把金属勺放置在烘炉上,在火苗的舔舐下,随着时间的推移,金属传导着热量,勺子越来越热,连同勺中的蜡粒也逐渐融化,变成一勺蜡液。这时候,勺柄也会变得烫手,只有覆盖着隔热层的手柄能够安全把握。如果起初挑选的蜡粒不是纯色的,也可以借助工具把蜡液搅动一番,调和色彩。蜡粒全部融化后,趁着加热时间还不算太长而产生气泡,将金属勺取下,把蜡液倒在信封封口处或者大理石板上,迅速用阴刻的金属印章按压这摊蜡液。因为如果温度下降,蜡液会很快凝固,不仅难以塑形,还不好清理。因此,也需要在这时趁热用厚纸巾擦净金属勺中的残余蜡液。等蜡液冷却一会儿后,就可以把金属印章取下,被压扁成圆圆的蜡印就成功了,蜡印的图案根据金属印章的不同而变化。
这项小手工名为火漆印。起初,它和纸质信件相伴而生,能起到防止信件和其他重要文件被偷拆或者封印一物的作用,其起源一说源自法国。不过,火漆的存在和用途,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古人所使用的“封泥”,同样是用于保护公文内容、封检书函,使用方法也有异曲同工共之妙。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纸制品还未普及,人们大多在竹简、木牍上书写,并用绳系加以捆扎,最后,以封泥覆盖于绳结处并加盖印章。“书函之盖三刻其上绳缄之,然后填以泥,题书其上而印之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汉代时,也普遍见用于货物封存、工程进度和施工进度的审查等。
可惜的是,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小小的火漆很难真正防止所封内容的泄露,也不如胶水方便好用,再后来电子邮件的出现也使得它的使用场景不断减少。于是,随着纸质信件的销声匿迹,火漆也几乎失去了它的功能性,现在的它,只是更多地作为一种装饰性和观赏性为主的小众爱好,出现在手工爱好者们的手中。最多,就是用于证书的装饰、贺卡的饰品,或者在婚礼邀请函上充当封口,进一步展现它的观赏性和礼仪性。
而对于手工爱好者而言,火漆制作虽然是颇有讲究的,但钻研一番之后你会发现其实它并不难熟练掌握,他们也当然不会止步于此。这就像一个触类旁通的过程,一般来说,手工爱好者爱好较为广泛,不会只拘泥于小部分,他们会持续拓展自己的手艺范围,除了火漆以外,常见的小众手工艺还有橡皮章、掐丝画,一些专注于制作仿古发簪的女孩还会形成一个群体,人们称之为“簪娘”。
如果我们平时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