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梦为马戍边塞,画笔从戎军马魂边塞军马画

高岩,年生于陕西省咸阳乾县,先后从师于西安美术学院杨建兮教授(代表作:人民大会堂陕西厅《华岳春晓》)以及全国著名画家罗平安老师(国务院授予“突出贡献专家”称号,永远的缅怀。),受益匪浅。

现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中国画学会理事、陕西省国画院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书画院陕西分院副院长。

他是我国一位独特的边塞军马画家。

(年,高岩于福建厦门。)

“我年轻时参加过多次部队大规模的阅兵活动,那种万马奔腾的震撼感,至今也忘不了。”高岩说道。

军马,具有它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而画家,致力于表现它的美感而反映现实生活的同时,带有对未来美好的憧憬,而笔下的马亦是人,喻意了自强不息的精神,马中军马,对更多人而言,尤其具备了保家卫国的意义,更令人尊敬。

从这点来说,它所具备的社会价值,也是非常丰富的。

(一)画家要有责任感:反映历史文化背景下的边塞军马

(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分享。)

“画马,要观察。”

高岩认为除了观察马匹在各种天气以及情景下的动静之态,也要观察各类细节,同时需要了解它的独特文化背景。

首先要了解军马的背景。

“丝绸古道三千里,黄河文明八千年。”

陕西和甘肃作为古代丝绸之路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当中重要地理位置,不仅同为中华文明发祥地,同时也是边关要塞,历来诗人们在保家卫国,戍守边关过程中,留下了不少壮烈诗篇。

而在边塞诗当中,“马”是常见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在表现将士视死如归精神当中,“马”的出现凭添一分悲壮。

王之涣的《凉州词》,“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也可以看出,“马”是当时战争当中重要工具。

所以从商朝起就有“马政”之说,秦朝开国君主嬴非子也是凭借一手养马的好本领,从一介马夫而被天子周孝王姬辟方封于秦池,因马对当时而言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以及战争工具,因此嬴非子受到了周孝王的器重。

嬴非子养马的马场就有甘肃天水古坡草原,以及陕西宝鸡陇县的关山牧场。

年,毛泽东主席给第一野战军和西北军政委员会的电令,“要完整无缺地把玉门油矿和山丹军牧场接收下来。”,如今的甘肃山丹军马场自在苏联顿河马场解体后,从世界第二马场一跃成为世界第一马场。

年,骑兵作为一个独立兵种被裁撤,仅象征性保留了两个骑兵营和几个骑兵连,以西北边防特殊环境需要,参与影视片拍摄和参加民族地区重大庆典礼仪之用,那么边塞地区的军马,无论从历史价值上看,还是从人文价值上看,都具备其重要意义。

其次要了解到画家的责任感:古来写军马者多,画军马者少。

从小崇拜英雄,志在报国的高岩出身陕西咸阳乾县,受到时任于青海日报记者的父亲和青海省星海县文工团团员的母亲的影响,喜爱绘画的他,经常去附近的关山牧场进行写生,尤其喜欢军马骁勇的姿态,无论是大漠戈壁还是西北雪塬;后从军于邱少云部队,曾于驻地在山丹军马场附近,而在甘肃境内的河西走廊,武威凉州区(自古以来的兵家要塞之地)高岩又对军马有了一份独特的感悟,从军马及人,更加领略了那份报国之情。

高岩的“军马”情结,由此而生。

(二)边塞军马画家与“军马”结缘,更是画家品格象征

其实,高岩走上边塞军马画,并不偶然。

一则父母对绘画的爱好,家庭的熏陶;

二则当时的地理环境,作为乾县人,关山牧场附近的他,因为爱好绘画,因此经常去写生,七十年代,当时的他压岁钱是5分,但他所画的小动物,比如马、狗以及小动物等,小朋友也愿意画一两分钱去买他的画,所以军马从那个时候也是他练习的题材之一,尤其喜欢它骁勇姿态和保家卫国的理念,所以绘画以军马为题材,也就自然而然;

三是由马及人。他骨子里的爱国情结,从小崇拜英雄,希望抗敌报国,从军后,部队旁边也有世界第一军马场山丹军马场以及他参加阅兵而得到的“万马奔腾”的军马气象见识,这让他进一步从马到人而领会到国家和民族责任,进一步体会到军人的坚韧不拔之意志,同时对军马,也更加喜爱了;

四是特殊的地理环境,特殊的题材,造就了人。

高岩曾经有“十二年磨一剑”的经历,在进行大量古今山水画以及其他绘画题材练习当中,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过程中,花了大量时间进行技法的锤炼,十二年后,回归初心,“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感悟到“师今人不如师古人,师古人不如师造化,师造化不如师自心”的返璞归真境界。

而他发现军马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一生经历当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而边塞军马是他非常喜爱的一个题材,因为军马不仅仅是他生命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是军马的品格:坚毅、自强不息、奋斗,爱国,专注,勇敢……等等,这一切美好的品格,成为画家的精神象征与向往。

以马喻人,是边塞画家高岩的最大特色之一。

他笔下的军马,往往甘于忍受寂寞与孤苦,而表现出一种非常强韧的品格,体现出很执着的精神。

有一种斗志勃然而发,它显得既隐忍又坚韧不拔,这也是一种革命精神的体现,就好像军马在西北沙漠、戈壁各种艰苦环境下,沉默中拼搏一样,勇于承担,勇于给所有人,一个美好的未来,而承担一切痛苦和寂寞,勤勤恳恳。

(三)“十二年磨一剑”:愧对师恩,闭关修炼,苦作画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人生三境界,正可对应佛学当中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三过程。

每一个过程,其实也正对应着其努力努力而达到的境界呈现: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第一个过程对应的境界,体现出一个人内心所想,从而形成一定的艺术高度;

第二个过程对应的境界,说明一个人追求艺术,那一定是不辞劳苦,甚至山回路转,在其中不断辗转反侧,历经诸多磨难,而在艰辛中求道,悟道之过程,此刻的过程而达至境界,好似窗户纸没有捅破一般,却已经境界隐现,真理大门,即在眼前,但仍然在不断捉摸之中;

第三个过程对应的境界,则是忽然醒悟,原来最初初心,那“灯火阑珊之处”好似没有人看到或者鲜少人看到的地方,也是心灵寂静之处,原来自己要找的,便在这里。

这体现出了“返璞归真”的涵义,好比“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当中的“灵山塔”,原来自在汝心中,历经一番波折而几度辛劳,寻寻觅觅,终于悟得本身,原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由此,高岩发出了“师今人不如师古人,师古人不如师造化,师造化不如师自心”的慨叹。

高岩忘不了老师的教导。

年,他在部队里的一次美术展,崭露头角,当时以《靶场》一举获得二等奖,这幅作品表现出了战士们训练时候的艰苦,以及专注,为国奉献的精神,这给了高岩很大鼓励,原来反映现实生活和理想追求,两者的统一在绘画道路是值得追求,也可以得到肯定的。

此时的他还不是专业绘画专家,深知在艺术追求道路上,自己有初心,但仅仅有初心是不够的,他还欠缺技艺,欠缺更多艺术沉淀当中需要的理论知识以及各类“心法”,需要更加专业的教导。

进入西安美院进修后,他从原来对生活的感悟上升到了对中国传统山水画以及现代艺术理论方面的真正领悟。

期间,杨建兮教授打开了他的眼界,古来山水画原来分门别类,如此繁复,这个艺术世界,令人眼花缭乱,而知整体艺术山水画创造的历史以及每个时代画家们的作品,进行临摹,同时也深受杨建兮教授多年教导之恩,又在后来罗平安老师教授现代绘画的一些新观念过程中,此时的他既感慨之前自己见识的浅薄,又觉杨建兮教授山水画丰蕴之美,难以比拟,而罗平安老师的绘画风格,独树一帜,在长安画派当中领军人物的他,作品往往出人意表,总有“羚羊挂角”之通透感,几乎无迹可寻,这给高岩对两位老师崇敬的同时也不禁深思,自己的艺术之路到底在哪里?

自觉有愧的他,开始闭关。

著名美术评论家、文化学者何俊锋同时也是《逸品》,《道法终南》的总编,他的美术评论不仅仅贴近人心,解读细腻,往往推陈出新,一语中的,在《四山旗似晴霞卷,万马蹄如骤雨来》:著名画家高岩西部风情骏马系列绘画艺术赏析》一文中,何俊锋提到,“前些年他画山水,不拘一格,独具一格,在圈内很有名气。近些年突然好像凭空消失了一样,淡出了我的视线,但我相信,这家伙,很定躲到那个地方修炼去了。”,可见其人对高岩品性之了解,的确,高岩是一个非常喜欢闭关修炼的人。

因自惭技法之生疏,见识之浅薄,沉淀之不足,他花了大量时间去进行练习。

明代哲学家,也是大儒王阳明有“知行合一”之句,警醒世人,而高岩正是意会到“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而在绘画一路上,一定是与他小时候对身边事物深切观察一般,所以他要画好画,以免更多愧对师恩,那么,他更加应该“行”与“识”结合,这种行与识,一方面是不断行脚,去进行写生,另外一方面,不断临摹古画,从而奠定自己的艺术道路上所需要的“厚积薄发”之准备。

他往往横穿秦岭,这一穿梭于崇山峻岭之中,便是十余年,背着背包,带着水、酒,还有熟牛肉,一天行走五十多里,在忘我中,寻求自然给他的灵感与领悟。

之所以带着酒,也往往是怕自己困了,酒能解困。

然而,他并未在大量临习古人山水画以及穿梭秦岭而大量写生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他总觉得好像还差点儿什么,但却恍然还是没有找到那一层能够让他捅破窗户的纸。

(《高原秋韵》收录于《吴冠中艺术馆开馆暨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作品集》)

(《高原人家》收录于《美术》、《长安精神》、《群珍荟萃》)

终于有一天,有几个朋友看到了高岩在老家时候画的写生稿,朋友很惊讶,问这是谁画的,他说是他以前的写生稿。

朋友说,这个好,是纯粹的原生态味道,没有别人的影子。

一刹那,高岩悟了!

(年,高岩于渭北高原写生时摄。)

年到年,高岩用了十二年时间,“磨一剑”,当他领悟到“我手画我心”的时候,他意识到,一个人的绘画应该是有生命的。

杨老师让他了解到了古人山水画当中的人文情怀,以及笔墨构图技法;而罗平安老师告诉他现代画的审美意趣和笔墨构图,用自己的笔墨和图示,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老师们的话,在这个时候,一刹那,让自己领悟到:只有真正让自己感动的东西,自己最想画的画出来,才是真正让自己感动,也能打动别人的。

没有经历与感悟,作品就是苍白的,此时此刻的他,再看秦岭,再看身边的一切事物,再回溯家乡点点滴滴,一切情感,融于记忆,也融于生活,此时的他,对师恩也更加感激,因为是他们,也给他打下了艺术鉴赏的基石,这一切,也都逃不过老师们的教导。

年高岩在《高原人家》入选“高原·高原”中国西部美术展中国画年度展获三等奖后,因为对自心热爱与体验,有了真正的感悟,“心有灵犀一点通”,从此,年,单单这一年,五幅作品入选获奖:

年《故乡秋来风景异》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锦绣中原——中国画作品展》;

年《高原秋韵》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吴冠中艺术馆开馆暨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年《山中岁月》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纪念毛泽东“延安讲话”发表7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

年《高原秋色》入选中国国画院主办《“荆浩杯”中国画双年展》;

年《高原人家》入选《“群珍荟萃”全国十大美术馆精品展》。

年,中国美术馆在春节期间推出“群珍荟萃——全国十大美术馆藏珍品展”,而“群珍荟萃”在这一年出了一本大画集,是人美出的,有齐白石,傳抱石,徐悲鸿,叶浅予等诸多大师作品,而高岩作品,也侥幸入列,这给了他很大鼓舞。

这一年,《秋韵高原》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墨韵岭南》,同时,《高原秋韵》入选《高原高原------中国西部美术展中国画年度展》。

年作品《高原人家》、《高原新居》入选“长安精神”陕西优秀中青年提名展并全国巡展;另有作品《早春》、《塬上》入选第二届西安、台北艺术名家交流展获优秀奖;作品《高原新居》选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陕西选送作品。

年,高岩作品《高原秋色》入选第五届“高原·高原”中国西部美术展中国画年度展优秀奖;

年作品《秋韵》入选第六届“高原,高原”中国西部美术展中国画年度展获二等奖;

年作品,《渐逝家园系列》作品入选陕西囯画院山水画院优秀作品展。

年《高原秋香》入选“石鲁奖”全国大写意作品展获优秀奖。

综观高原整个创作过程,悟得多,而不羁绊于名利,他更像隐者,默默无闻地追求自己心中的道。

高原提及,自己参赛的初衷,从一开始,是因为想验证一下自己心中的“道”,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果然,这一验证,也证明了,的确,只有内心发乎自然、真诚的热爱,是自己息息相关的感情的流露,投射在作品当中,所以尤其动人。

因此,何俊锋说他“闭关修炼”,倒是道出了其人淡泊之名利的性格。

(四)我画军马,军马是我:边塞军马致祖国

在中国书画史当中,尤其是山水画,曾被明代董其昌提出,“南北宗”之分,北宗“青绿山水”,南宗“水墨画”,此观点后遭到徐悲鸿批判,认为画本一“体”,而对后来者说,一方面要领略徐悲鸿所指之心法,另外一方面,的确也通过“南北宗”之说而进行“青绿”与“水墨”画家之分,而进行分门别类的学习,进行技法的临摹,所以对高岩而言,一方面,从心法上,他提倡师今人、师古人、师造化,而到师自心的地步,而超越此前个人对董其昌之学说“南北宗”之分而对“南宗”的王蒙《青卞隐居》、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和倪瓒的《云林春霁》,以及“北宗”李唐的《万壑松风》、范宽的《溪山行旅》等诸多大家之作和除了古代包括唐宋元明清以外的比如近代名家之作都进行临习而让自己“募仿”的心得,终明白:可研习“技法”而自心出于一源,此为本真。

自然之法,方为正法。

因此实无南北之分,而出于本心,而以南北之分研习技法,又回归道中,返归自然。

师造化,不如师自心。

道在其中,而不须划分也,从而领略到了徐悲鸿“画本一体”之意。

(年,高岩于陕北黄土高原写生时摄。)

而高岩在画军马画之前,对生活具备足够的体验。

“有感而发”是他的一个标准,而对现实而言,一定是内心的一种反映,而绘画作品的呈现,反过来希望表现出生活现实当中的乐趣,或者是一些比较重要的内涵,发人深思。

《遛弯》是高岩在甘肃武山当中的一个小镇写生,而来的“创作源泉”,画中天高云淡,云朵虽低但反映出了小镇当中随着现代化建设,电线给这个古朴村子,带来了一些不寻常的“意味”,房虽古朴,还有草垛,但不远处停着的公共汽车,以及分别排列着的电线杆,让整个村子,多了一丝人情味。

对面虽也有人站着,看不大清,但也看出叉腰当中的自得,画面最近的一人背着手走路,怡然自得,给整个画面,添加了一丝生趣。

年,“雲之語——高岩山水画新作品展”中,《故乡的云》作品当中,小村上,人挑着担子,旁边还有一只狗,那种浓浓的乡土味,让整个画面都活了。

可以说,高岩对于风土人情的掌握,也是有一定力度的,往往以轻松的笔墨,勾勒出一幅现实生活,有一定的乡土情结,从而呈现出地方风貌,一定的生活乐趣。

主题都是比较积极向上的类型。

高岩的军马画,从小的时候兴趣所致,到初心肯定的“返璞归真”,终于抓起笔,从原先的“师心造化”,心,也是可以造化一切,而进行用墨,描绘人间种种令人憧憬向往之景物,而表现画家独立人格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他的军马画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是历史人物军马画,呈现出了胡人汉化的一个过程。

在漫长的历史当中,高岩所处的生活环境,可以说是历史上的边关要塞,而在这一带,历史上也有胡人,而在整个历史过程中,民族大融合当中,胡人汉化,也成为表现形式之一。

而在关山牧场和山丹军马场,高岩眼前浮现出了一幅幅历史上的画面,然而在他看来,随着民族的融合,各民族团结一心,彼此吸收了各自的长处,而在军马一地,在胡人汉化过程中,他们留下的画面,也是非常令人深刻的。

画家的想象力,让他创造出了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相结合的浪漫主义作品。

在画中,你可以看到奔马,驾驭着奔马的主人,甚至还有猎犬,他们在荒漠、戈壁、高原、平原各地飞驰着自己的脚步,牧民或扎着红头巾,勇猛非常,或擒着长长的套马杆,英勇无比,或在风雪中竭力抗争,一往无前,或是在奔跑过程中,体现出勇猛的姿态,奔跑与主人一样,骁勇、奋力、执着、专注,往往表现出了在胡人汉化之后,牧民驾驭着奔马,努力生存的状态。

而这种状态,自古以来,应当说是历史民族大融合当中,从胡人汉化后,更多融合的一种文化情结。

在融合过程中,牧民驱赶着的军马,保卫边戍,从广义上说,是历史进程的一个积极的变化。

他们以脚占量江山,对边塞地区稳定,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高原的画,好像一幅幅历史画面,整体给人一种非常紧迫的感觉,在大漠戈壁当中的绘画,看上去形神兼备。

而他尤其喜欢用“日”来表达心中的愿望,他惯用“朝阳”来表达自己内心对美好的向往,因为朝阳寓意着新事物,一切美好的到来。

而高岩笔下的奔马,在阴天,快要下雨的时候,那种紧迫感,无论人马,从动作神态,或者扬尘上看,会更加明显,从而表现出当时天气变化,以及当时牧民的心理和马儿的状态,非常生动。

而这一切,是基于长期的观察,而练就的,心中无马,那就无法落笔,也只有胸有成竹,才能将画面,历史一般,一一呈现。

另一方面则是现实主义的边塞军马图。

他们或休憩,或奔跑,或喝水,在不同环境中,展现出不同的变化。

画面当中,往往是有一种树木,叫做胡杨,有俗语道,“胡杨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腐”,而赞扬其坚韧不拔之意志。

所以又有一种精神叫胡杨精神。

而在高岩绘画当中,胡杨作为一种象征,既象征画家本身的信仰之坚定,无论生死,依然存在。

同时,画中胡杨或为月色当中黄叶,充满着梦幻之美,或是白日当中的红色苍劲之感,虬木错综,而令人有志不移动之感,异常执着与专注。

而除了胡杨之外,画中的军马,更是无论在朝阳当中,奔跑着春天与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同时在各种环境当中,展现出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喜悦,更无论是多么苍茫的背景,依然坚定,依然前行。

在休憩中得到生息,在前进中得到温暖。

边塞地区特有的荒漠,戈壁,胡杨,蓝天,白云,朝阳,既在艰苦的环境当中磨炼自身,同时也是保卫边戍。

地域当中的一些辛苦,与蓝天、白云,朝阳,红山,相呼应,从而显现出,在无尽苍茫当中,亦隐藏着无限希望。

如果说胡杨是代表坚定不移的信仰,那么画中的军马又岂止赞扬了他们坚毅的品格,专注的精神,爱国的情操,勇敢的性格,这同样表达了画家内心的志向,以画喻人,在现实或者理想当中,做人,也应当如军马一样,恒心不改,勇往直前地朝着自己心中的梦想,努力下去,直到实现的那一天:而画是有生命的,以画寄托自己的思想,唤醒人间大爱,致敬祖国,又何尝不是他真正的理想呢?

画军马,军马中有他,他画军马,早已融为一体了。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宋·陆游

高岩这一回闭关修炼,身已画马,恍然如梦。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332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