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秋兴八首》之一
唐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夏至已经七八天了。前些时候天天下雨,不觉燥热。自从昨天晴朗,始觉闷热,在车间里汗流不止。下班吃饭后静坐宿舍里,空调,WIFI,西瓜。读一读老杜的诗《秋兴八首》,感觉可得劲。见到“露”,“寒”,“江间波浪”之类的字眼,嘿嘿,还能涤涮涤涮心头的余热呢。那今天就特意读一读这《秋兴八首》的第一首吧。
咱们先不管它与其余七首的关系,就只单单欣赏欣赏这一首诗独立的意思和意境吧。不管前人怎么评论《秋兴八首》,今天我们来读,就要体会和学习杜工部在这一首诗中所蕴含的精神和艺术精髓。
二
杜甫的这一组诗《秋兴八首》在小学,初中的语文课本里是没有被选入的。虽然它是杜甫七言律诗中的代表作之一,但因为它的基调过于悲凉,低沉,忧郁,不太适合于中小学生的阅读和体会,所以直到高中语文教材上才有关于这八首诗的学习。
因为读诗的时候,你要体会诗人的心情和经历,过于悲痛哀伤,不利于培养少年儿童乐观向上,积极奋发的精神。但杜甫在这八首诗里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是令人景仰的,同时杜甫的主观思想里面并没有颓废的这种心态。对于一个想阅读诗歌陶冶情操和学习诗词写作的人来说,更应该了解诗的内涵和学习它的艺术表现手法。
《秋兴八首》的“秋兴”二字,是因看到秋天的景象而起兴起诗意的意思。兴就是赋,比,兴。这是我们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通常赋和比用的比较多,兴用得少一些。而杜子美在这一首诗里面用到了。你比如说,诗的一开头就写道:“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诗人通过巫山和巫峡的秋天风景的萧瑟描写,引出边塞上战争的风云和烽火台冒出危难吿急的狼烟。
为什么玉露,枫树林令诗人感到凋零感伤呢?为什么环绕在巫峡和巫山间的大片灰白水汽会令他感到萧森呢?又为什么长江因秋风拍起的巨大雪涛凌空的画面令人感到震撼甚至是可怕呢?这主要是诗人听到了吐蕃部落和回纥部落经常入侵大唐国境的消息,令社会和家园不安定,从而令诗人感到忧愁万分。从这首联和颔联的那前三句引出颔联的对句“塞上风云接地阴”的写作手法,这就是兴。
兴之前的文字一般是以物象,景象为过渡,达到引出诗人真正想描述的事物或者是思想状态,也就是兴体。宋代朱熹对兴的手法阐述的比较准确:“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三种艺术手法对于不论是古诗写作还是新诗写作来说,都非常有用。
三
这首诗没有什么生僻字。“砧”字读zhēn,就是洗涤衣物布料时捶,捣,揉衣物布料用的垫板状石块。
白马独家译诗:晶莹的秋露凝结在枫树的凋零的红叶上。远望枫林,顿生感伤。秋日的巫山和巫峡间弥漫着的水汽如云,萧瑟凄凉,不忍睹目。峡间江水,飞浪淘天,似雪翻涌。而远方的边塞上,战火纷纷,狼烟四起,风云变幻,鬼哭狼嚎,如入阎罗之境!眼望着一丛丛的菊花又在异乡盛开了,我不禁潸然泪下。我像一只飘泊的小船啊,心中时时惦念着我那北方的家园!身上单薄的衣衫在深秋里令人倍感寒意,催促着人们忙着裁制过冬的衣物。黄昏时侯,高处的白帝城边传来一阵阵急促的捶衣声。
这首诗读完一遍后令人产生的最大感受就是风景的凄凉,诗人心里的忧愁如乌云压顶一般重重而至,包围着他消瘦的身躯。玉露凋伤枫树林。秋野里的露珠确实晶莹如玉,但对枫树来说却是一种伤害,它们令枫叶变红如血,走到生命的尽头,残败零落。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这是秦观秦学士在歌颂人类爱情的坚贞与忠诚,浪漫的很。而在我们的诗圣杜工部眼里,却是玉露虽美,肃杀风景,令人伤怀。其实这也是以美景衬哀情。
巫山巫峡气萧森。秋江氤氲,风吹雾动,在多愁的诗人眼中,是阴晦惨淡的。萧森,就是萧条阴森。近代诗词评论家王国维先生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这句话其实是在强调诗人写诗往往是在写自己的心对身外事物的主观感受。借王国维的话察验老杜这首诗的首联,颔联,还真的是这样。诗句中的“凋伤”,“萧森”,是诗人的主要情感基调,统领着这首诗的感情相对应的色彩。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诗人能看到枫树林的秋露,能看到巫山和巫峡,以及那些在峡间,山上的雾气,江上的巨大雪浪,说明诗人站在一片比巫峡要高,比巫山要矮些的枫林里。目光所及之景,无不是愁苦哀伤之处。从大江上连天涌动的巨浪,忽而想到边塞上的战事。战事是如风云变幻,孰胜孰败,命悬一线,如接阴曹地府。老杜所梦所思,惟求和平求安定,国泰民安。当时他在的夔州还好,而大唐的西北,长安那片土地,是极不平静的,是战伐频繁的。正如诗人在《阁夜》里所写的“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丛菊两开他日泪。菊花是诗人愁苦的花。花开时节,时近重阳,令人落泪。譬如《九日诸人集于林》写道:“旧采黄花剩,新梳白发微。漫看年少乐,忍泪已沾衣。”《九日五首》有四首都写到了菊花,“故里樊川菊,登高素浐源。”“采花香泛泛,坐客醉纷纷。”“即今蓬鬓改,但愧菊花开。”“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读到这些句子,白马浮思翩翩,小杜也有句,“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旧时风俗,菊花插满头时,正是重九。而丛菊两开,既是指地上开的菊花,也指诗人撒下的泪花;两开既是指菊花开二度,也是指心中念叨的故乡与漂泊所在地夔州,亦即指花开两地;他日泪既指往日感伤的落泪,也指今时老杜在巫山长江边遥想西北而泪垂。这一句可谓是一语数关,关关相联,诚然是老杜抒怀的精华句子,是其他诗人绝不能言及的。
孤舟一系故园心。这首诗写于大历元年的夔州,诗人在这里租田种桔,以为生计。有人把这一句理解为老杜把他的小船系在江岸边,这个解释有点过于字面化,附会化。孤舟重在“孤”字。孤独的小船,在这里是借喻飘零已久不能返乡的老杜。小船是没有心系家乡的情感的,这是老杜的自比。
寒衣处处催刀尺。可以说这一句是一幅乡村妇女们执尺捉剪,裁制御寒冬装的忙碌生活画面。深秋有露水的天气里,穿着单衣布衫是可以明显感到丝丝的冷意的。为备制过冬衣物的针线家务活,就落在了妇女们的手上。寒衣催动着的不仅仅是刀尺,还有人们对温馨生活的向往与祈盼,更有杜工部那怜悯天下苍生的心。这个“催”字用得很好,把衣物给拟人化了,写活了。
白帝城高急暮砧。白帝城现在属于重庆管,在奉节县的白帝山上,是瞿塘峡西边的江口,地势险要。当时老杜秋游于野,或许是从午时溜达到傍晚。听到黄昏高处的白帝城那边,“邦邦邦”的捶衣声乱响一气,他就知道是妇女们在为赶制御寒的冬衣而忙碌。所以才有了尾联的上一句“寒衣处处催刀尺”,这是诗人联想的画面。诗友们请看尾联,“催”字是与“急”字相照应的,成因果关系。这一联属于流水对,意境很凄楚警心。当诗人正沉浸在缱绻的思乡之情里的时侯,白帝城里捶衣的声音把他从乡愁里面陡然惊醒,他的思绪也就嘎然而止。从而造成一种余音未绝,韵味无穷的艺术境界。这也充分显示了诗人对诗歌意境把握拿捏得恰到好处。
四
《秋兴八首》的第一首写得极有气势,它是从两个方面来表现这种气势的:一个是从微观到宏观的环境,另一个是从思想情绪的悲伤落寞到眼前现实的生活状况。微观上是说眼前枝头枫叶上的白露,触发了诗人的哀伤。你一滴滴的露水竟然能催促枫林的树叶变红,零落。宏观上是说巫山巫峡萧瑟阴森的气象。这气象如何?接着诗人在颔联一一道出:江上的滚波恶浪,塞上的卷云大风,一个气势连天涌,一个气势接地府。其状雄,其景丽,其情悲。
从这首诗的思想情感基调来说,它的气势悲壮高远。深沉而挚诚的情感在众多秋景事物的背后涌动如潮,故看玉露有凋伤感,看巫峡巫山有萧森感,看江上大浪有连天感,看塞上风云有接阴府感,总之还是诗人心潮澎湃,壮心未已。当诗人见到菊花满丛时,感慨时光匆匆,又有两年的时间从指缝中溜走,独怆然而涕泪;见岸边江船靠滩,顿觉己身如小船一叶,飘零之日何时休!何时才能还故园!最后思念故国长安的乡愁猛然被捣衣的砧声打断,抬望眼,暮色又已来临!
亲爱的诗友,你感觉杜甫这《秋兴八首》的第一首写的怎样?欢迎在评论区讨论,白马非常喜欢这首诗,诚愿聆听诗友佳音!喜欢白马侃诗词的诗友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