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心帆语
从年到年;
吴秀波母亲、82岁的刘秀荃;
在养老院里已经住了漫长12年;
养老费;
从最初元每月,涨到近元;
这个价在北京,属于中低档养老院;
甚至抵不上,吴秀波送给情人礼物价格的零头。
由于进养老院的老人,常有匆匆过逝的;
经常住着住着,垂暮的老人在梦乡中静静地离世;
再没有疾病、忧愁和烦恼;
只是,死的时候很孤单、凄凉,没有儿女陪伴;
每一个把父母送进养老院的儿女;
都要签一个入院承诺书;
吴秀波开车把老母亲送至密云县一个敬老院时;
签字的承诺书上,有一个条款:
“老人若在院中去世;
遗体只能在院中停留3天,3天后敬老院自行处理。”
吴秀波因为经常在外拍戏,觉得很不合理;
后来,吴秀波给母亲换了一个北京西城区更好的养老院。
82岁的刘秀荃;
一个人孤孤单单;
住在一个带卫生间的30平米小屋;
桌上的一个日历本;
记着每一次吴秀波探望的日子,以及通电话的时间;
通常打电话的时候多,探望的时间少;
82岁老母亲想儿子时,总是打开电视,寻找儿子的身影。
儿女的不幸
在母亲的心头,都会成为加倍的重负
即使在全天下人眼里;
把小情人送进铁窗的吴秀波,是一个渣男;
在一个82岁老母亲的记忆坐标里;
始终铭刻的,却是童年时天真可爱的小波波;
吴秀波学会说话的时间晚;
1岁多时,还不会讲话;
直到一天,指着饭桌上的红烧牛肉;
结结巴巴地说:“咸了,这个咸了……”
母亲高兴地在他小脸上亲吻:
“小波终于会说话了!”
年,出生于北京的吴秀波;
父亲是一个外交官,常年旅居海外;
母亲刘秀荃是一个药店职工;
吴秀波兄弟两人,都是母亲带大的。
17岁时,吴秀波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
却被诊断为肠癌;
母亲以为白发人要送黑发人;
被巨大的厄运惊呆了,但没有倒;
她散尽家财为儿子治病,花了10多万,昼夜照顾孩子;
吴秀波切掉40厘米结肠;
开肠破肚之后,竟然是误诊!
母亲却喜极而泣,她的儿子终于平安了。
吴秀波当过歌手、卖过画,开过发廊、餐馆;
甚至做过美甲,曾自己动手给女顾客做美甲;
但这些生意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在吴秀波成为一个无业游民,落魄的日子;
母亲日夜担心他的前程;
正如我们,在被命运击倒在地时;
儿女的不幸,在母亲心头都会成为加倍的重负;
后来,吴秀波成名了;
母亲却没有享受到他的荣光;
反而因为吴秀波成天在外奔波拍戏;
能陪伴父母的日子更少了。
在我们为事业和前途奔波时;
并没有想到与父母,在人间的相聚日少一日
年1月;
吴秀波正在上海拍摄电视剧;
父亲突发脑溢血去世,他含泪飞回北京……
恰如年;
正在意大利导演歌剧的张艺谋,接到越洋电话;
才知道父亲已经匆匆离世……
其实很多名人、凡人;
在他们、我们、你们为事业和前途奔波时;
现实重压之下,很少想到随着父母的垂暮;
他们的生命旅途,已经日薄夕山;
我们与父母在人间的相聚;
也日少一日;
相聚的每一天,其实都弥足珍贵。
中国人通常说子欲养而亲不在;
别等到我们醒悟了;
父亲、母亲已经不在了;
一脉黄土,永隔慈亲。
看到濒临死亡的3.8斤重男婴;
父亲悲伤的泪水,一颗一颗盈眶而出……
一帆想起不久前;
浙江嘉兴一位怀孕8个月的38岁孕妇韦女士;
被确诊为“早发性子痫、胎儿宫内窘迫”;
因早产,孩子奄奄一息;
男婴仅3.8斤重;
不会啼哭、四肢绵软、呼吸心跳皆微弱;
转入ICU后,出现重度窒息;
父亲陆先生想见儿子最后一面:
“我想进去再看一眼我的孩子。”
父亲穿好手术衣;
看到手术台上濒临死亡的3.8斤重男婴;
悲伤的泪水,一颗一颗,盈眶而出……
那一刻,感染了现场所有医护人员;
手术室副护士长带头喊了一声:
“宝宝,加油!”
父亲的泪水,似乎也触动了孩子临死的心灵;
他的小手动了一下;
心跳、呼吸在抢救过程中慢慢复苏;
医生王春强下班回到家后;
第一件事就是拥抱2个多月大的儿子;
在朋友圈里感慨:亲情力量之伟大。
父亲给孩子取名“陆强”;
希望孩子能够顽强地活下去。
在亲情的天平上;
儿女对父母的爱;
很难和父母对儿女的爱,划上一个等号;
从儿女送别父母的匆促;
和父母迎接儿女生命到来的隆重;
可见一斑。
千万不要把父母的自觉;
和喜欢住养老院划上一个等号
父亲去世后;
吴秀波其实是挺孝顺的;
他怕母亲一个人孤单,就对母亲说:
“妈,你太孤单了,和我们住在一起吧。”
吴秀波这时有两个儿子;
妻子在家,还请了个保姆。
但吴秀波已经成名了,整天在外面拍戏;
母亲怕影响儿子的事业,就说:
“小波,你安心拍戏吧,妈挺好,不给你添麻烦了。”
母亲刘秀荃坚持住在原来的老房子;
但确实太孤单了;
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老房间里空空荡荡的;
一到晚上更加冷清了;
房间里的旧物、一桌一椅;
都容易唤醒对于亡夫的回忆;
刘秀荃老友向她推荐北京密云县一家敬老院;
刘秀荃乘公交去看,觉得环境清静、也有老人为伴;
到了9月,吴秀波在拍戏时;
接到母亲的
“小波,你回一趟北京,把我送进敬老院吧,那里热闹一些。”
吴秀波立刻拒绝:
“不行,把您送敬老院,别人不得骂我不孝啊?
您还是搬来跟我们一起住吧。”
刘秀荃坚持:
“小波,你的事业比我重要!我老了,去养老院也不孤单。”
老人入住敬老院,需要子女签字;
吴秀波只得请假飞回北京;
开车把老母亲送至密云县敬老院。
之后,吴秀波觉得离北京城区太远,看望不方便;
就让妻子找了北京西城区一家条件更好的老年公寓;
每月费用近元。
母亲刘秀荃住的,是30平米一个房间;
带卫生间,电视、冰箱、洗衣机皆有。
老人在这也有了几个老年朋友;
有时一起去游玩。
母亲有一本日历;
上面清晰记着吴秀波什么时候来看晚她;
但其实吴秀波大多数是打电话问候,去看望次数不多。
吴秀波身家上亿之后;
母亲依然住在每月费用近元的养老院。
这其实和很多儿女一样;
常回家看看父母;
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里,常沦为空谈。
母亲对吴秀波的评价是:
“他是一个孝顺的儿子。
小波有出息,我特别知足;
只要知道他各方面都好,知道在哪,我心里就踏实了。”
和吴秀波的母亲一样;
很多父母住养老院;
是出于爱,不愿拖累正在拼搏事业的儿女;
但是作为儿女的我们;
千万不要把父母的自觉;
和喜欢住养老院划上一个等号。
正如我们终究也有老去的一天;
那时,是喜欢和养老院的护工在一起?
还是喜欢和儿女在一起?
用金钱和雇佣连接的护理关系;
如何能与用爱、和亲情连接的骨肉关系更温暖?
如果我们今后也选择进养老院;
那和当年父母为我们的牺牲一样;
同样是因为爱,而不忍拖累儿女。
“亲爱的宝贝
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一帆突然追忆起;
一个临死母亲,留给三四个月大宝宝的手机短信;
那是在10年前;
年5月12日,8级地震突袭汶川;
救援人员发现,在一个垮塌的楼房里;
有一个被压死的女人;
在一片砖墙的废墟下;
她死亡的姿势,含着一种永不瞑目的凄凉和牵挂……
女人的双膝跪地,上身向前匍匐,但双手顽强撑地,使身体不倒;
即使,她已经死去很久;
但被垮塌砖墙压弯的弓形遗体,依然屹立;
透过废墟,救援人员确认她已经死亡;
又冲着坍塌楼房喊:
“还有人吗?”
死寂一般,无人应答,除了耳边的风;
救援队正准备往前走;
队长不放心,用力把死去女人前面的废墟清理开;
手伸进摸索,仔细摸了几下,欣喜地高喊:
“有个孩子,还活着。”
只见,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
有一个三四月大的婴儿,恬静地睡着;
由于母亲遗体的庇护,竟然未伤分毫;
随行医生,匆忙解开被子,准备检查孩子身体;
突然发现,有一部手机被塞在被子里;
医生看了一下手机;
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催人落泪的短信:
“亲爱的宝贝;
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一条寥寥数字的短信
足以陪伴和温暖这个孤儿,漫漫一生
大家终于明白;
为什么这个母亲,即使生命已经逝去,遗体依然屹立不倒;
可以想象临死前的母亲;
逐渐冰冷的信念、意识和身体;
完全忘却了自己的生死和伤痛;
带着对宝宝安危最后的牵挂与眷念,沉入冰冷黑暗的黄泉;
却用不屈的遗体,为稚子撑起生命的蓝天。
每个人,都在废墟中落泪;
为了,那永不瞑目的母爱……
死难的母亲;
缺席了宝宝日后所有的成长旅途;
但是,这条寥寥数字的手机短信;
就如在凉薄人世里,不熄的烛火;
足以陪伴和温暖这个孤儿;
日后漫漫的一生;
让她可以倔强而骄傲地面对,所有的孤独、疾病和贫穷。
在我们终日为生活奔波时;
在我们与儿女团聚、与妻子二人世界时;
有没有想过;
父母的生命已近黄昏,暮色已经降临;
带你来到世界的父母;
给予你生命、穷尽一生爱抚的父母;
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最后一段暮年旅途里;
其实是多希望儿女尽可能多的陪伴!
父母提出去养老院养老
儿女是该支持,还是反对呢?
《奇葩说》有一期辩论的主题是:
如果父母提出要去养老院养老;
儿女该支持还是反对呢?
马薇薇有一段催人泪下的发言:
“等父母离开的时候;
你是否可以问心无愧地说:
“你们这一辈子对得起我;
我这一辈子,也对得起你们。
如果选择把父母送到养老院;
你的中晚年会很幸福,家里不会吵架;
可以安心过二人或者三人世界,只要周末去看看父母就好。
但这个选择背后的痛苦是;
有一天父母不在了,你就会后悔;
当初为什么要因为一些琐事,就离开他们了呢?
孝顺这个词,就是由后悔构成的。”
养老院再好,也没有家庭的温馨;
养老院的护工;
会每夜给老人端屎端尿吗?
会每天给老人细心擦澡吗?
会每天给老人言语慰藉吗?
甚至有些护工会呵斥老人。
80、90后等独生子女一代;
逐渐面对4个老人、一个儿女需要照顾:
被称为“4-2-1家庭”;
由于父母和子女常常彼此分隔异地;
一对年轻夫妻;
要照顾4个老人,抚育1到两个孩子;
养老问题日趋突出。
画外音
给予你生命、穷尽一生爱抚的父母
其实是多希望儿女尽可能多的陪伴
有一次杨澜专访时;
提到妈妈,不禁泪花盈眼;
可惜,摄影师是外国人不懂中文;
结果看片时,杨澜意外发现这一段有特写;
她感激地问老外:“你懂中文?”
老外说:“你不是提到‘mama’了吗?”
原来全世界,有多种语言;
唯有“妈妈”发音基本一样;
婴儿在学会说话前,舌头不灵活;
ma发音无需借助舌头,自然而出重复音节mama;
世人以为,这是婴儿在呼唤自己的母亲;
所以mama,就成了母亲的全球通用音。
一帆常常想起童年时的一首歌《鲁冰花》:
天上的星星不说话;
地上的娃娃想妈妈;
天上的眼睛眨呀眨;
妈妈的心啊鲁冰花;
家乡的茶园开满花;
妈妈的心肝在天涯;
夜夜想起妈妈的话;
闪闪的泪光鲁冰花。
母亲的身影,在成长之路上;
如一朵永不凋零的鲁冰花;
始终长伴于心;
温暖着凉薄的人世途;
在每一个倦鸟回巢的黄昏;
在每一个叶落归根的秋日;
不染纤尘,洁净一如童年。
当父母老去;
在我们终日为生活奔波时;
在我们与儿女团聚、与妻子二人世界时;
有没有想过;
父母的生命已近黄昏,暮色已经降临;
带你来到世界的父母;
给予你生命、穷尽一生爱抚的父母;
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最后一段暮年旅途里;
其实是多希望儿女尽可能多的陪伴!
扬一帆(影视编剧、记者、操盘手、作家)
(原报社副主编,原《南方周末》和《南风窗》特约撰稿人,原新华社《国际先驱导报》特约记者,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
著作有全球首部反恐小说《用一生逃离》、台海三军反“台独”军演纪实《惊涛拍岸》等,原撰写的台海、财经和国际新闻报道,被新浪、搜狐、腾讯、凤凰网、央视网、新华网和《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北京青年报》《联合早报》《东方早报》《南京晨报》《华西都市报》《广州日报》《都市快报》等国内外上百余家报纸和网站,在长达10年时间里广泛转载)
(注:本人持有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记者证、新闻采编人员培训合格证、多次获新闻奖、所采编的监督报道多次获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