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对中国文人士子影响之不可谓不深远。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范仲淹
相传岳阳楼史建于三国时期,一开始为吴国大将军鲁肃的点兵台。
经历了多年的摧残,岳阳楼损毁不堪。公元年也就是庆历四年,滕子京出任岳州知军州事开始重修岳阳楼。
新楼初立,受好友滕子京邀请,范仲淹面对高楼之景挥毫泼墨写下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
范仲淹借景抒怀,用阴雨和晴日不同的气氛揭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同时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
有人说如果要认识一个人,不能看他怎么说,而应该看他怎么做。
那么范仲淹在他的人生中,是如何履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格言的呢?
我们又能从他的人生经济中学习到什么人生感悟呢?
一:官海浮沉、初心未改
1、因劝阻废后,被调出京城
天圣二年也就是公元年,郭皇后选秀入宫,同年便被宋仁宗册封为皇后。
但是在公元10年,宋仁宗不知为何突然废后。
在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中,皇后是一国之母,是国家稳定的重要根基。
而每次皇后的变更都会掀起朝政局势的变更。
为了朝廷国家的稳定,范仲淹带头上谏,各谏官、御史纷纷跟随,以此来逼迫宋仁宗停止废后的行为,但是没有成功。
范仲淹因带头上谏,忤逆皇帝意志,被贬。
会郭皇后废,率谏官、御史伏阁争之,不能得。明日,将留百官揖宰相廷争,方至待漏院,有诏出知睦州。
2、上谏丞相夷简操弄朝政,被调任饶州
当范仲淹因郭皇后一事被贬历任睦洲、苏州、明州等地后,仁宗再次提拔为判国子监,迁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
而当时夷简任丞相,在夷简的操弄下聘用了大量的夷简门生,通过官员的任免把控朝政,结党营私。
范仲淹实在看不下去,向宋仁宗进献《百官图》,并告诫仁宗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交给丞相一个人处理。
而仁宗并未把范仲淹的劝诫当回事,还听信了夷简污蔑范仲淹为朋党的谬论。
范仲淹再次被贬。
夷简怒诉曰:"仲淹离间陛下君臣,所引用,皆朋党也。"仲淹对益切,由是罢知饶州。
二:两袖清风、执政为民
1、开仓赈粮
公元10年,江淮等地大旱,蝗灾遍地,百姓凄苦民不聊生。
范仲淹时任右司谏,为百姓民生计,先是安排手下官员给宋仁宗汇报情况,但没有得到回应。
而天下灾情之紧急,范仲淹立马上谏,范仲淹问宋仁宗:如果宫廷内半天没有粮食,半天不吃饭会怎么样?
宋仁宗虽不能亲赴灾情现场,但也可以体会没有粮食吃的后果。于是下令安排范仲淹处理江淮之地的灾情。
范仲淹抵达江淮地区后先是开仓振粮,同时禁止民间的非法祭祀活动以达到安抚民心同时节省粮食的目的,避免因灾情出现更恶劣的情况。
开仓赈粮后,范仲淹接连上书,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十条办法。
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遣使循行,未报。乃请间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侧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振之,且禁民淫祀,奏蠲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且条上救敝十事。
2、治理苏州大水
公元年,范仲淹被贬苏州,因苏州长期下雨积水不能退,淹没了大量农田,百姓根本无法耕种。
如果不及时处理,来年又会苏州又会发生饥荒,百姓将会流离失所。
为了治理灾情,范仲淹观察水势,下令疏导河道,将太湖之水引向大海。
在水势缓和之后,接着又雇佣劳工进行耕种,避免了农田资源浪费、保证了来年的收成。
岁余,徙苏州。州大水,民田不得耕,仲淹疏五河,导太湖注之海,募人兴作,未就,寻徙明州,转运使奏留仲淹以毕其役,许之。
三:刀关剑影、戍边抗敌
1、延州多地失守,主动请缨
公元0年,因西夏李元昊进犯边境,掳我边民,毁我城池。
范仲淹时任朝官,本可以置身事外,但强烈要求奔赴前线,率军平定战乱。于是被任命为户部郎中,兼延州太守。
范仲淹到任之后,为提高军队战斗力,先是对军队进行了编制上的调整并进行整训。
待军队恢复战斗力之后,范仲淹指挥军队相继夺回塞门诸寨,修复损毁的金明寨、万安城等等。
随后又指挥军队打击西夏军主力,破白豹城,迫使西夏军退兵。同时一步一个脚印,接连修著青涧城、鄜城等堡垒,采取积极的防御策略。在节省军费的前提下,大量巩固以有战果。
延州诸砦多失守,仲淹自请行,迁户部郎中兼知延州。
总结
范仲淹不仅是位才华横溢的文人,还是位治世能臣,同样也是一位运筹帷幄致胜千里的军事奇才。
正所谓文能提笔定乾坤、武能上马安天下。
范仲淹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这句话也给了他无尽的前进动力,也是他执政为民一生的写照。
你还知道范仲淹的哪些故事吗?欢迎下方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