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是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齐桓公元年时得到鲍叔牙推荐,担任国相一职,并被尊称为“仲父”。任职期间,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按理来说,这样一位名传千古之人,必定是个有大智慧、大威望之人。然而,在孔子看来,管仲却是不知节俭、不守礼数之人。甚至,孔子心中还觉得他是个僭越礼数的反而典型,必须严厉地批评,让后世之人引以为戒。
孔子为何会有这样的想法,其中具体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这一切从《论语·八佾篇》第二十二章中,便可一见端倪。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孔子说:“管仲的器量狭小呀!”
有人问道:“是不是管仲太节俭了?”孔子说:“管仲建有三个处所,各处有各处的事情,并且都设置有专人负责,相互之间也不曾兼职互通,哪里算得上什么节俭呢?”
有人又问道:“那么管仲懂得礼的规则吗?”孔子说:“国君的大门外有屏风,管仲的大门外也有屏风。国君招待邻国之君的宴会,修建了放置酒杯土几,管仲宴客的时候也修建了那样的土几。如果说管仲懂礼的规则,那么还有谁不懂得礼的规则呢?”
很明显,从这一章的内容可以看出,孔子之所以评价管仲是个不节俭、不守礼之人,是因为管仲行事太过张扬,一点也不注重礼仪要求的原因。
具体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见识浅薄导致了器量小。
古人常说:“识深则量大,识浅则量小,故人之胸襟气量在其识。”管仲虽然在推行变革、治理国家之上表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并且也取得了令后世赞叹的成就。然而,这并不能掩盖其日常所作所为带来的见识浅薄的印象。
二是铺张浪费导致了格局小。
孔子虽然并不是很提倡节俭这种观点,但是却也不支持铺张浪费的行为,毕竟对于推崇中庸之道的他来说,这种太过节俭或者太过浪费的行为,都是不值得提倡的。所以,当孔子听到管仲有“三归”且设置得极为奢华之时,便认为他把心思全都用到了防止铺张浪费之上,显然具备这样思想的人,都是不符合他“礼”的规定的人。
三是僭越礼数导致品德低。
周礼之中,天子、诸侯、大夫之职规定得极为详尽,什么等级的人能够做到的程度都有着固定的规定。然而,管仲作为“国相”已经受到了极高的礼待,但他却依旧不满足,还僭越礼数做出不符合自己身份的事情,所以其个人的品德、品行也就一眼便知。
正是由于以上三种原因,使得孔子对于管仲这样行为极为敏感,并且在他人面前敢于大胆讲出自己的观点和实话,同时还得出了“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这样的论断,显然其对于管仲意见之深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