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种“弯道超车”
读书是世上第一等好事,更是一种“弯道超车”。我们每个人生命有限、时光有限,不能什么都去实践、什么都去实验。通过读书去认识大千世界,通过读书去穿越时空,体悟他人经验,感受他人认知,吸纳他人才智,为我所用,是一种再好不过的事情。当今世界,知识爆炸,过去那种“不学ABC照样当中国人”“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学习观一去不复返了。尤其是青年处在人生的孕穗时节,记忆力强、精力旺盛,正是读书的最佳窗口期,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以孜孜不倦的读书精神,厚植自己的人生。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与青年朋友分享三句话,也是我的读书体会。
东佳书院读者写下读书心愿
第一句话是“学在于悟”。
学习是基础,领悟是升华。古人说,学必悟,悟而生慧。学到的是知识,悟到的则是智慧。“教之道在于度,学之道在于悟”。什么是“悟”?“悟”是一种高级思维活动,是学习、思考、实践的统一,是对事物敏锐地感知、不懈地探索、深刻地洞见,是触类旁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茅塞顿开。著名学者王国维讲过治学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悟”就相当于第三种境界,也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学习的最好效果就是“悟”,领悟蕴藏在书背后的是非曲直、善恶美丑、人生真谛,从而激发灵感、启迪心智、提升境界。怎么去“悟”?一要精读。读书要广,更要精,从书中悟观点、悟思想、悟人生、悟警示。二要慢读。不求一目十行,不满足于阅读数量,要慢读、细品、深悟,掌握要领、把握精髓。三要读写结合。不动笔墨不读书。读的时候作作批注,读完之后写写体会,把稍纵即逝的灵感及时记录下来,存入读书笔记本、手机记事本,积少成多、积薄为厚。我的最大体会就是要读写结合,读是一种知识的酝酿和存储,写是读的记忆和升华。
第二句话是“德关乎修”。
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也填补不了道德的空白。治心养性、修身正己,一个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读书。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说,人应当有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是作为一个自然人已有的境界和自然现状;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是人应该达到的境界,是一个自然人过渡到社会人后应有的状态。读书的作用就是让人进入这种更好的境界。我还记得上高中时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春之歌》的情形,当时买不到书,也没钱买书,同学们只能悄悄地争相传读,因为看的人多,书被翻得特别旧。保尔·柯察金百炼成钢的故事,林道静和伙伴们历经曲折追求光明超越自我的故事,深深地激励了我们那一代青年人。一本好书就是一把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一个指引前进方向的灯塔。青年时期应该抓紧读一些对自己成长具有关键引领作用的好书。通过读书坚定理想信念、站稳政治立场、陶冶道德情操,以“三省吾身”的自觉“见贤思齐”,把读书学习与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读书认识自我、激励自我,找到差距。通过读书温润灵魂,把读过的书内化为思想底蕴,外化为气质谈吐,滋养“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浩然之气。通过读书走向成熟。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一文中讲了什么叫成熟:“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这段话给我们提出了很多修养问题,同时也折射出读书的重要性。没有文化、没有知识,不读书、不学习,永远达不到成熟的程度。
第三句话是“行成于思”。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讲的是学业由于勤奋而精通,由于玩乐而荒废;事情由于深思熟虑而成功,由于随性而毁灭。读书要勤奋。善于从繁忙的工作、生活中挤时间,见缝插针地学习。读书要思考。一个人成功的地方就在于他思考了什么。书本上的东西是别人的,要把它变成自己的,离不开思考。读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思考的过程。一个人学习好,会有好的智商;会思考,会有一个好的情商。马云说,智商能防止失败,情商可以助你成功。不思考就没有成功。有了思考,才有主见、才有鉴别力,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矛盾面前保持“透过现象看本质”“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读书要运用。总书记指出,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读书的根本目的是增强工作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讲的就是要学用结合、学做结合,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转化为行动。一个人即使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但如果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不学以致用,那就是夸夸其谈、纸上谈兵,没有任何生产力。所以,我们要坚持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把学习成果体现到素质能力的提升上,体现到检察工作的质效中。
希望青年朋友们:一是以从善如登的精神,多读政治之书,在读书中涵养心性,拧紧信仰的总开关。二是三是以知行合一的精神,多读业务之书,在读书中滋养才干,锤炼成事的真本领。衷心希望青年朋友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终身追求,读出真知灼见、读出政治立场、读出本领担当、读出精神境界、读书扎实作风,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作者:贺恒扬
东佳书院读者阅读精彩花絮
读书传统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重要载体
中华文明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繁荣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国有着古老的书籍文明、先进的出版文化、久远的读书传统。
经史典籍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文化根脉。甲骨刻字、金石铭文、竹帛书写,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用文字记录历史,用书籍传承文明。“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古人以天地神鬼的震动嚎叫来形容先圣造字对中华文明发展划时代的影响。我国古代在甲骨上镌刻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极少数沿用至今仍然保持鲜活生命力的文字。这一个个跃动的字符,如一簇簇燃烧的火炬,照亮了中华文明繁荣发展之路,引领着中华民族走出历史洪荒。春秋战国时期,竹简、木牍大量出现,经验和智慧开始以书籍的形式传承,人们开始通过读书来学习思考,中华文明由此迎来了第一个光辉灿烂的文化轴心时代,诸子百家、各种流派“蜂出并作,各引一端”,成为后世诸多文化思想的源头。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为人类文明作出的又一伟大贡献,开启了汉代至今长达两千多年的纸书阅读历程。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的发明,真正推动了大规模的出版活动,从此,《诗经》《论语》《史记》等中华典籍的复制传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中华文脉的墨迹书香在历史时空的卷轴上源远流长。
崇文尚读铸就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底色。“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一东林书院的名联大家可能都耳熟能详。早在隋唐时期,科举取士制度正式确立,官学书院林立,全社会的读书之风日盛。及至宋代,程颐、程颢主持的嵩阳书院,朱熹主持的岳麓书院,以及应天书院、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传道授业解惑,引领时代之读书风尚。明清时期,各地涌现出一个个各具特色、流芳百世的藏书楼和藏书世家,存放《四库全书》的“北四阁”“南三阁”,民间的铁琴铜剑楼、海源楼、嘉业堂,等等,不胜枚举。巍然挺立四百多年风雨的宁波天一阁,阁主范钦及其十三代子孙,不惜生命代价全力保护所藏的30余万卷中华典籍瑰宝。同样悠久的还有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崇文之风和敬惜字纸、热爱读书的尚读之风。《钱氏家训》告诫后人“祖宗虽远,祭祀宜诚,子孙虽愚,诗书须读”;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张元济交待子弟“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历代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韦编三绝”“牛角挂书”“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等勤勉读书的故事,留下了“温故而知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行之有效的方法。
家国情怀构建起中华文明的思想内核。古人强调读书为学不但是要修身宏道,而且也要兼济天下。在崇尚知识、热爱读书文化传统熏陶下的历代有志之士,皆以家国天下为己任,勤学苦读,修齐治平。古往今来无数读书人在青灯之下捻开书卷,在书林中明志,在学海中致远,把读书作为报效国家的途径,以民胞物与之量,成就了内圣外王之业。司马光说:“士之读书岂专为禄利而已哉?求得位而行其道以利斯民也。”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清代名臣林则徐在除官消爵后的流放途中,仍然坚守“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人生信念。正是在中华民族耕读传家诗书继世、修身弘道兼济天下的读书文化和读书传统的熏陶下,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报君亲恩、立民物命、传圣贤道”,使得中华文明虽数经兵戎四起、山河破碎的劫难,仍形成了维系民族精神的坚韧纽带,筑牢了凝聚家国共识的坚实基础。
作者:苏南坡
东佳书院读者阅读精彩花絮
雁塔书画院是传承通城千年文脉,融合”游美丽乡村,购世界品牌”城市发展理念,由城发集团旗下隽达旅游携手东佳书院共同打造的通城城市美好生活共享空间,为市民提供丰富多彩精神文化、文明实践和知识阅读服务。
雁塔书画院开放时间
(试运营,从年12月1日开始,每周一闭馆,内务图书整理)
读书时间:每周二至周日13:30—17:00,(其中一,二楼向每位读者开放免费阅读1小时,读书群体主要是针对中小学生,文艺青年,中老年等,6-65岁);
读者交流互动时间:每周二至周日晚上17:30-20:30,(一楼全部开放,二楼以上不开放)
专题活动:书院主办的书画展、读书会、网红互动等专题活动时间另行通知
读书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