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尼追风筝的人每个人都在奋力追逐属

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回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小径。

你可能没看过这本书,但你肯定听说过这一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多么一句感人至深的话语,它代表着一种纯粹的,发自肺腑的爱,这种爱不掺杂任何的欲望和利益,就是一个人对于另一个人真心的付出,可以是爱情,亲情,也可以是手足之情。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全书围绕风筝与阿富汗的两个少年之间展开,一个富家少年与家中仆人关于风筝的故事,关于人性的背叛与救赎。初读《追风筝的人》时是在刚毕业的时候,那段时间工作问题心烦意乱,想静下心来看本书缓解一下情绪,于是翻到了这本《追风筝的人》。书的封面很像车窗外的风景,以橘黄色为主,感觉像是黄昏时候,一个孩童牵着风筝在奔跑。

阿米尔生于一个富裕家庭,他的父亲是普什图人,是一位成功的地毯商人。哈桑是仆人阿里的儿子,是哈扎拉人,他虽身份卑微,但对主人很忠诚。阿米尔和哈桑是喝一个胸部的乳汁长大的,他们是彼此童年时期最好的玩伴。

阿米尔性格胆小怯弱,又有些自私自利,他极度渴望父亲能给他多一点关爱,但他却不被父亲看好。相反,哈桑善良纯真,他总能赢得父亲的奖赏。这让阿米尔有些嫉妒,他觉得父亲的爱被哈桑分走了一半。

在一年一度的追风筝大赛中,哈桑为了帮阿米尔追到第二名的蓝风筝,只身一人跑出很远,在哈桑归来途中,被怀恨在心的阿塞夫等人截住,阿塞夫要哈桑把风筝给他,但哈桑不肯,于是他强暴了哈桑,这一切被躲在远处的阿米尔看到,但由于怯懦,阿米尔并没有挺身而出。

哈桑!”我大喊,“把它带回来!”他的橡胶靴子踢起阵阵雪花,已经飞奔到街道的拐角处。他停下来,转身,双手放在嘴边,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在之后的日子里,阿米尔总觉得没法面对哈桑,内心便起了把他们一家赶出去的歹念。于是,阿米尔在13岁生日的晚上诬陷哈桑偷了自己的生日礼物,哈桑洞悉阿米尔的一切想法,他承认了偷窃是他所为,阿里和哈桑不顾爸爸的反对,离开了阿米尔家,搬到了哈扎拉族聚居的哈扎拉贾特山区。

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斯坦,阿米尔举家迁往美国,他在美国上大学,毕业之后成了作家,娶了心爱的人为妻,生活过得幸福美满。哈桑和妻子却因为帮阿米尔家守护老房子而被塔利班双双杀害。

年,阿米尔父亲生前的好友拉辛汗打电话给阿米尔,让他回喀布尔,去解救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但阿米尔极不情愿,拉辛汗告诉他,哈桑其实是阿米尔爸爸的私生子,此刻阿米尔才明白,父亲对于哈桑的爱是出于父爱,也理解了哈桑和父亲离别时,父亲近乎绝望和哀愁的样子。

“哈桑哪儿都不去,”爸爸愤怒地说,他拿起铲子,在地上又掘了一个坑,用比刚才更大的力气将泥土铲开,“他就在这儿陪着我们,他属于这儿。这里是他的家,我们是他的家人。以后别再问我这样的问题!”

最终,阿米尔战胜了懦弱,冒着生命危险,回到被塔利班占领的喀布尔,索拉博被塔利班从孤儿院带走后饱受侵害,也许是命运的嘲弄,这个头目就是阿塞夫,他告诉阿米尔可以带走索拉博,但必须付出代价,阿米尔被阿塞夫打得几乎快要丧命,索拉博用弹弓打瞎了阿塞夫的左眼。阿米尔和索拉博逃出了塔利班,回到了美国。

阿米尔把索拉博收为养子,索拉博因为身心备受伤害,变得很自闭,有一天,在外出游玩的途中,索拉博看到了一直风筝,从他的眼神里阿米尔看到他对风筝的渴望,于是便起身为他追起了风筝,索拉博拿到风筝,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你想要我追那只风筝给你吗?”他的喉结吞咽着上下蠕动。风掠起他的头发。我想我看到他点头。“为你,千千万万遍。”我听见自己说。然后我转过身,我追。

主人公阿米尔具有最平凡的人性,他身份高贵,在他眼里哈桑只是他的仆人,而不是朋友,在他心里也有着严重的等级之分。他嫉妒父亲对哈桑的关心,在每一次犯错后都懦弱的躲在哈桑背后,哈桑被侮辱时也选择视若无睹,最后甚至诬陷哈桑。对于阿米尔这种人格,很多人都是不喜欢的,他怯弱,自私,但他幡然醒悟,选择走上“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他在“追风筝”的过程中找回了自我,内心得到了救赎。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懦弱的阿米尔,而不是忠诚的哈桑。但有的人选择和阿米尔一样,迷途知返,而有的人则一错再错,最终走向无可挽回的深渊。

再说哈桑,他身份低微,目不识丁。但他勤劳勇敢、正直善良,对自己的主人很忠诚。别人学会说的的第一个词是“爸爸妈妈”,而他说的第一句话是“阿米尔”,他把阿米尔看成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心甘情愿地为阿米尔做任何事情。每次阿米尔遇到危险,他都挺身而出。为了让阿米尔得到父亲的认可,不遗余力地帮助阿米尔追风筝。不料竟然遭受恶少阿塞夫的侮辱,但他选择了默默承受,他知道阿米尔陷害他,却心甘情愿背下来这口“黑锅”。友情在哈桑心里就是在蓝天上翱翔的美丽的风筝,纯洁高贵,哈桑虽然贫穷,但他有一颗高贵的灵魂。

小说中的风筝是具有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懦弱、善良、诚实。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在历经各种挫折、磨难后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内心的坦诚,阿米尔抚平了心灵的创伤,最终得以顿悟,人性得以成熟。而风筝对于哈桑来说,是他和阿米尔友情的象征。他以为只要追到风筝,便能更好的巩固他和阿米尔之间的友谊,却不料这只是悲剧的开始。

我们可能读过很多书,也听说过许多的故事,但你或许从来没看到过像《追风筝的人》这样让你看完既可恨又可悲,却又不忍责备的小说。或许在这本小说里,人与人之间的爱太过忠诚,所以当真相揭开,当背叛再现,我们才会觉得,原来让我们最愧疚的不是知道了真相,而是明明知道真相却不懂得救赎。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追。

在读小说之前,我是不了解阿富汗这个国家的,隐约觉得它就是一个蛮荒之地,常年战乱不断,后来我特地去百度了一下,详细地了解了阿富汗这个地方。《追风筝的人》主要时间线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到本世纪初,从年至年9月,苏联在阿富汗先后发动了3次政变。苏联以“支援阶级兄弟”为由对阿富汗出兵,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决定对国家进行一系列改革以解决积重难返的经济问题,同时决定终止没有结果的阿富汗战争,最后一批苏联部队于年初撤离。年,奥马尔在巴基斯坦与阿富汗边境成立了一个组织,成员多是当地不满军阀混战的学生,因此得名。虽然他们的政策比起军阀正规许多,然而诸如残暴酷刑,歧视女性,抵制武器以外的所有现代化,仇视一切异教的方针,使得阿富汗人民一直活在压抑和恐怖之中,直至年美国事件后美国以打击藏匿的本·拉登为由推翻了塔利班政权。

我读过一些小说,发现很多人物的悲剧都与所处的时代脱不了干系,如《荷马史诗》中的赫克托耳,他勇敢又重情义,自知发动战争是不对的,但为了保卫国家不得不出战。最后在与敌人的决斗中死去,还惨遭鞭尸;还有《悲惨世界》的冉阿让,他诚实、善良、又有头脑,他的人生几经波折,最后在亲人的误解中死去;《活着》中的福贵,陆续失去了女儿,儿子,孙子……最后落得孤身一人。他们都是在不同时代苦苦挣扎的苦命人,我时常在想,如果把他们置身于如今的社会当中,他们又会是怎样的呢?

谢谢你们阅读这本书,愿你们的风筝飞得又远又高。————卡勒德·胡赛尼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361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