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和洛阳,这对古都是秦汉唐等多个大一统王朝的都城所在。两者均为千年辉煌古都,各有特点。随着盛唐夜宴等的争议,又开始有人讨论这两大古都。我仔细研究了这两个古都,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把两个古都比作一个家庭,长安就是进取的丈夫,而洛阳则是丈夫能放心进取的持家有道的妻子。如果把华夏比作一个人,那么长安就是这个人的大脑,而洛阳就是心脏。
长安周以后历史年,长安建都年,洛阳建都年,长安洛阳加起来年,占据了三分之二的首都时光。下面我从军事、经济、外交、文化几个方面对比一下。到底哪个更适合做国都?看我细细道来。
一、地理上
1、长安优势明显
依托关中平原,居高临下,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
关中平原地势险要。史记记载,留侯张良和刘敬劝高祖建都长安时说过:
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关中为四塞之地而清代史地大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记要》中说:陕西居天下之上游,制天下之命者也;陕西之在天下也,犹人之头项也。
西汉刘邦、唐朝李渊父子都是看到这一点,抢先占据关中,并依托这一点,牢牢地占据战略主动权,任凭其他诸侯如何努力,都无法破入关中。纵观华夏几千年历史,西汉、唐两朝扫平天下最快,只用了7年。这和他们占据关中,居高临下横推关东的正确的战略不无相关。
而长安,作为一个都城,在唐以前也是当仁不让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主要经济形式是自然经济,其特点是自给自足,通俗点说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所以,在古代,国都往往会优先选择在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地方,长安是八条河水交汇之地,号称八水绕长安。有水、有地就能养人,它周边的关中平原,沃野千里,提供了足够的土地,能养活足够的人口。而关中平原被群山环绕,有了险峻的山岭,也就是四塞的守护,敌人就打不进来。
富庶的关中平原这叫立于不败之地,敌人只能干瞪眼,最差也能保全关中之地,势力养成后出关统一天下。可谓:进可攻,退可守。汉初刘敬也对刘邦说得明明白白:
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指关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史记》
有上述种种优势,长安从地理上来说,是唐及以前最优的国都之选。
八水绕长安2、地理上洛阳不如长安
洛阳也是个盆地,是微缩的关中。东有嵩山,南有熊耳山、伏牛山,西有崤山、中条山,北有邙山。邙山不够大,东西里,高米,稍显敞开,但有黄河天堑,做为弥补。
但洛阳的问题在于,周围面积太小,战略纵深不够。洛阳周围虽有山河四塞,与关中很像,只是没有关中险峻,外围不够厚实,内部腹地较小,方圆百里,和沃野千里的关中平原比,还是有所差距。遭到围困,不能提供足够的支撑。史记中,在其他人劝刘邦定都洛阳时,顶级战略大师张良说得很清楚:
多劝上都雒阳:“雒阳东有成皋,西有殽黾,倍河,向伊雒,其固亦足恃。”留侯曰:“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史记
洛阳盆地但洛阳也有自己的优势。自古以来,黄河流域都是中国经济政治中心,但是黄河喜怒无常,下游经常发生大水灾,而且洪涝面积极大,修都修不过来。因此,可以说黄河下游是(孟津以下)不适合定都的。
但是洛阳却不同,它地处黄河以南的支流-洛河之畔,却又不远离黄河,海拔位置要高出洛河与黄河交汇口50米以上,受黄河水患的影响小,而且还可以以黄河为北方屏障,黄河北方又有太行山阻隔。
从伊洛河与黄河交汇处开始(下图虎牢关上方),往洛阳方向,还有一片不小的冲积平原,可以自给自足,养活大量的人口
洛阳地理优势明显而作为首都,洛阳同样也是水资源丰富,“五水绕洛城”。在河洛盆地上,黄河、伊河、洛河、瀍河和涧河蜿蜒其间,涓流不息,故取洛水之北为名洛阳,而河洛盆地,虽然面积不如长安,可也土地肥沃,非常适合人口繁衍。
总结一下洛阳的特点:居于天下之中。在唐以前,南方还没大开发。中国主要是东西之争。而洛阳,位于中心。就像一颗心脏。它能联通整个华夏大地。东出虎牢关,就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西出函谷关,就是关中险要。而南出广成关,则临荆楚大地。北有孟津关,北据黄河。
洛阳为天下之中东汉傅毅的《洛都赋》就写道,“被昆仑之洪流,据伊洛之双川,挟成皋之岩阻,扶二崤之崇山。”西晋文学家左思写下”崤函有帝皇之宅,河洛为王者之里”。
如果把都城设在洛阳,皇帝居于中央,四方信息传达,物资调运则方便无比,相比西去里的长安,可省去里管理成本。洛阳最理想的状态是做帝国的陪都,做长安的搭档,一个管理东部,一个处理西部的事务,非常完美。
二、军事及外交上
为什么这两个一起说?因为军事外交不分家,华夏和周边,向来是打打停停,停停打打。中国自古就是一个陆地文明,海洋文明一直没有形成气候。这样,如何对外扩张或沟通?
向东,唐之前的小船只能抵达朝鲜、日本,再远就需要远洋海船,当时的造船技术不具备远航的条件。只能选择向北或向西拓展或交流。
向北,华夏一直以来的敌人就是游牧民族。秦汉时是匈奴,而晋唐时则是五胡和突厥。
向西,则是西域诸国。
依托长安,征战四方如果在华夏中国的范围内看,洛阳却是是中心。如果将眼光放大一些,将匈奴的北方和西域的西方都纳入视野,那么,长安则是更好的中心。它相比洛阳更偏西偏北,更容易控制北方和西域;而洛阳,和它不但有八百里的距离,还有地理阶层的落差,道路险阻。距离西域和北方都太远了。
1、定都长安,就相当于天子守国门
汉、唐两大盛世都拥有着强盛的武力。只有这样才能坐稳长安。因为长安离西部的西域诸国和北部的匈奴都太近了。定都长安也有点像“天子守国门”的感觉。这也是强盛的大一统王朝定都长安后,为何要不断用兵西部和北部,就是为了留够足够的战略纵深。
天子守国门汉朝时匈奴兴起,长安便处于匈奴大军的打击范围内,匈奴骑兵越过黄河后两三天之内便可到长安。汉武帝那时居住在甘泉宫常常感觉如锋芒在背,所以不得不整军备战向匈奴反击,直到收取河套平原后才坐得稳江山。也才有了打开西域,北击匈奴的壮举。
到了唐太宗时期,李世民刚从老爸手中夺得皇位,屁股还没坐热东突厥吉利可汗便挥师关中、饮马渭河,不得己李世民同吉利签下了“渭河之盟”,因此可想而知长安所面临的安全危险性。唐太宗知耻而后勇,励精图治,几年后国力大盛,他派李靖、李勣北出长城灭东突厥,又派侯君集出河西走廊灭高昌,拓展西北国土空间,才使长安得到了安全保障。
北却匈奴,西拓西域换句话说,没有两把刷子,就别想定都长安。而敢定都长安的,都是朝气蓬勃的进取之王朝。只有敌人时刻威胁着你,你才能励精图治,开拓进取,否则就是国破灭亡。
2、定都长安才能更好控制西域
汉武帝雄才大略,霍去病英勇无畏,两人配合,开辟了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就像一只手臂,既联通着西域,又挟制着匈奴的侧翼。同时,河西走廊自身也是水草丰美之地。汉武帝拿下了河西走廊,就彻底奠定了对匈奴的优势。
而汉武帝借着河西走廊,将汉民族的影响力逐步向西延展,成功地开拓出了丝绸之路。这条黄金之路不但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还将西域逐渐纳入中原主流文化圈。
河西走廊3、洛阳对西域鞭长莫及
洛阳在长安下游里,对西域的影响力差着一筹,能够提供的支持和威慑都很有限。西汉时,陈汤尚且可以以几千汉兵为核心,纠集四万大军,平灭康居国,擒拿郅支单于,扬大汉国威。而东汉王朝,在明帝时势力达到极盛,兼有班超这样的奇人,以一己之力,经略西域四十余年,为朝廷稳固西域,恢复了西汉时的势力范围。而在公元年班超年老卸任后,历经任尚、段禧两位西域都护短短5年的经营。公元年西域再次大乱。
可见,东汉对西域的控制是远不如西汉的,班超只是上天赐予的礼物,而没有了班超的东汉,很快就撑不下去了。
最终《资治通鉴·卷五十》记载,朝廷公卿以“西域阻远,数有背叛,吏士屯田。其费无已”,路远、费用高这些借口罢西域都护。为什么会有这些影响因素?
班超是东汉难得的人才,一己之力光服西还不是洛阳离着西域太远!因为太远各种物力支持都上不去,要么就是上去了成本也太高,不划算。因为太远,西域各国都是畏威而不怀德。看得出东汉朝廷无法超远距离打击,所以才敢肆无忌惮。因为太远,丝绸之路来的各种珍品运到洛阳成本太高。
如果是从长安出发,路途近很多。西汉时直到王莽时期,西域各国都老老实实的,后面王莽给人家改王为侯,才开始生变。就是这个原因啊。
西域都护段禧等虽保龟兹,而道路隔塞,檄书不通。公卿议者以为“西域阻远,数有背叛,吏士屯田。其费无已。”六月,壬戌,罢西域都护,遣骑都尉王弘发关中兵,迎禧及梁慬、赵博、伊吾卢、柳中屯田吏士而还。
丝绸之路断绝所以,定都洛阳,则必然会丧失对西域的控制力。而失去了西域,对匈奴的压制减弱,对丝绸之路也断绝,华夏就会丧失中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窗口。
4、洛阳军事上处于劣势
洛阳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在大的地理阶梯上,不占地利。天然被西边上游的长安俯视压制。隋末时占据这里的王世充,就是无法逆攻关中的李唐王朝;战国时三晋也被秦朝压着打;除非兵力等各方面具备绝对优势,否则洛阳在面对长安时是天然吃亏的。所以洛阳又称四战之地。
河南古所称四战之地,当取天下之日,河南所在必争;及天下既定,而守在河南,则岌岌有危亡之勢矣。
四战之地的洛阳西晋到南北朝,洛阳屡次被各路势力占领,却又无法长期守住,易手达十余次之多,也充分说明了这种四战之地,没有绝对的实力是根本玩不开的。
5、长安离不开洛阳的支撑
长安这么好,为什么还有洛阳的兴起?在军事上,长安地理虽好,却需要更多的后勤支撑,这时,洛阳这个妻子的持家功能就发挥出来了。尤其是隋炀帝修通大运河后,南北通衢,各种物资集结洛阳,再通过统一调配,向上供给关中,关中才能在北部、西部大杀四方。
长安依靠洛阳乃至大运河的供给失去了洛阳的支持,长安乃至关中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法长存。
历史上,安史之乱后各藩镇割据,大唐孤悬关中,洛阳到关中的供给线被各地藩镇卡住。丧失了后勤资源的帮助,吐蕃、回纥数次攻入长安,唐天子只能数次弃城而逃,说明了长安作为国都,如果没有了洛阳这个辅助,就十分凶险,无法久持。
三、经济上
如果说在军事外交上,长安完胜洛阳,那么在经济上,洛阳则胜长安一筹。
1、长安偏远,控制中原不便
关中地形经济上有两个缺点,一是险,二是远。
大城市上班族都知道,工作地和居住地不能太远。王朝的统治对象和大部分区域在东部,都城设在西部,中间隔着潼关、崤关、函谷关,“车无双轨,马不并辔(pèi)”,关山重重,统治起来很不便。和关东的信息、物资交流都不太方便。
由于远,由于险,在地理上存在天然的山川屏障,军事上易守难攻这些优点,在经济上却变成了极为不利的缺点:长安的资源一旦无法自给自足,则如何供应长安就成了大问题。富有远见的隋炀帝建设了大运河。但运输到长安仍然路途遥远且险阻不断。
隋唐大运河成为经济命脉来自江淮地区的粮食、物资,要经由黄河进入渭水,通过漕运供应到长安,但黄河三门峡段非常凶险,“多风波覆溺之患,其失尝(常)十(之)七八。”所以通常人们到达这里,还要弃船上岸,走一段陆路才能避开这段险要,可谓每一粒粮食都很珍贵。
经过这么漫长的跋涉,到达关中后的粮食,运费超过粮食本身价格的二倍。所以,才有了当年小青年白居易刚到长安,拜访老前辈顾况时,顾况看到他的名字,调侃他道:“长安居,大不易”。既是对白居易的鞭策,也是说明长安却是物价高昂,一般人是住不起的。
这时,洛阳就呈现出自己独特的优势,成为最佳的陪都。
2、长安致命缺陷——缺粮
长安经过上千年的繁衍,人口众多,豪门无数,这些人口需要的耕地却越来越少了。
以长安城为例,西汉时,长安城的人口只有25万人左右,然而到了盛唐时期,长安城在巅峰时期,人口高达百万之巨。
与人口日益膨胀相对,关中地区的可耕地却越来越少。
当时,由于森林砍伐、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盐碱化、肥力减退等原因,关中地区的灌溉农田,从西汉时期的4.45万顷,锐减到了唐朝唐代宗大历年间(-年)的0.62万顷。
也就是说,相比西汉,人口膨胀高达%的唐代长安城,周边的土地灌溉面积,却同比减少了3.83万顷,衰减率高达86.1%。
水土流失汉代人数尚少,到了唐代,即使是在“年谷丰登”的丰收年份,唐代长安城也仍然粮食紧缺“人食尚寡”,一旦发生水旱蝗等自然灾害,就不得不东迁到洛阳就食,以唐高宗为例,他在位共34年(-年),其中就有11年5个月是住在洛阳,其中史书有三次明确提到是因为长安缺粮迁到洛阳“就食”;
而在丈夫唐高宗李治去世后,随后掌权的武则天在-年间,22年间更是有19年住在洛阳,其主要也是因为洛阳更加靠近江淮地区等粮食主产地,没有漕运之苦。
2、洛阳是繁华的经济中心
我们都说洛阳是十三朝古都,自夏到商,再沿周,中华王朝最早的起源之地就在洛阳。《尚书序》里记载,”昔夏桀之居,左河济,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讲的就是位于如今洛阳二里头村,当时的古国都—斟寻。我们的祖先在这块地上繁衍耕作,生生不息,洛阳一直是古代最大的人口聚集地之一,巨大的人口也奠定了之后洛阳的繁华。
神都洛阳无比繁华唐取隋入主中原并定都长安城,杨广筹建的洛阳新都较长安更为宏伟宽广,为洛阳所修建的大运河更是让洛阳如虎添翼。不管是从江浙富庶之地往来长安的物资还是从长安发往帝国东北的粮草都要经过洛阳,洛阳作为全国河运贸易中心的地位更加稳固。
比如《元河南志》中就记载,“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商旅贸易,车马填塞,若西京之崇仁坊。”而当代考古学家从洛阳城旧址上所挖掘出来的东西所看,不管是隋唐全国蕴藏粮食的粮仓,还是准备远销西域和瓷器,丝绸,全部都是洛阳为集散中心,由这里发往全世界,这说明当时的洛阳繁华程度都不输当时被誉为国际大都市,东亚中心的都城长安。
千年大运河至今赖通波京杭大运河给洛阳所带来的影响并不仅仅体现在其作为全国河运以及商品贸易中心上的繁荣,比如唐玄宗李隆基的《幸东都制》就说:“三秦九洛,咸曰帝京。五载一巡,时惟邦典。上腆多饶衍之美,仍劳于转输。中壤均舟车之凑,颇闻于殷积”。同样也说明了在唐朝统治者的眼里,他的政治地位不说高于长安,但也仅仅只是矮上半级而已。
正是有了洛阳的背后默默奉献,才支撑起了长安的大唐盛世。
四、文化上
洛阳是著名的农耕文化发源地,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当时有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明,它也是文学的诞生发展地。道学、儒学、玄学、理学的源头都是在此处,经学是在这里繁荣发展,古代圣贤都在此处云集,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历史典故、古迹等。“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洛阳文化厚重且源远流长但我个人却更喜欢进取的长安文化。
秦国当年只是大周的附属国,国君更是给周天子牧马的小诸侯。但这个小国家,生存环境极为恶劣,经常遭到境外戎狄游牧民族的侵扰,被迫与之交战,从而也得到了性格和军事上的实战锻炼。秦国也存在着农耕与游牧杂居融合的民族现象,就使得秦国在民族性格上具有农耕与游牧混合优势。因此,关中居民在性格上就比较全面,半野蛮半文明,文韬武略,智勇双全,具有比以中原农耕为主的民族更强悍进取的性格。
大秦军队汉承秦制,汉武帝在性格上就是第二个秦始皇,凶悍好战,毫不妥协,不灭匈奴誓不罢休。起用卫青、霍去病、李广等智勇双全的将领,血战匈奴数十年,把匈奴打得元气大伤。
而之后的隋朝,主体民众恰恰是经历了五胡及华夏几百年乱局,各民族混合的后代,因此,隋朝时人民性格强悍。唐承隋制,在性格血统上,开始的几位皇帝无不勇敢剽悍。起义成功、横扫群雄、西拒突厥,无不是这一特点的鲜明体现,最终建立并巩固了大唐基业。
开放包容进取的长安文化有了这种进取心,大汉和大唐才能西开丝绸之路,北却强敌,打下诺大的帝国。所以,在文化上,如果说洛阳是文明的代表,那么长安就是进取的代表。
五、总结
从上面几个方面,本文剖析了长安和洛阳作为都城的各自优缺点:长安在地理、军事外交上有极大优势;洛阳在经济上更胜一筹。而二者的文化也各有特色。最好的选择就是长安作为首都,作为帝国的大脑;而洛阳作为陪都,作为帝国的心脏,为大脑输送勃勃的生机。
长安洛阳都值得怀念唐朝以后,久经战乱的长安和洛阳不约而同地没落。而随着东北和南方的开发,中国也进入到了南北对峙的新局面,再不复当年东西交锋的往事。但长安和洛阳这对双子星,给我们中国人留下了无数伟大的故事,成为华夏文明中不可绕过的璀璨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