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人们就开始信奉“自然规律”,讲究顺其自然。自然所指的是人类周围的一切未经人类接触改变的东西,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一个环境。人类在这个自然环境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对“好坏”观念的定义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发现了事物的好坏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其中最经典的是《道德经》的创作者老子给人们讲了一个“塞翁失马”的故事:战国时期,靠近北部边城,住着一个老人,名叫塞翁。塞翁养了许多马,一天,他的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邻居们听说这件事,跑来安慰,劝他不必太着急,年龄大了,多注意身体。塞翁见有人劝慰,笑了笑说:“丢了一匹马损失不大,没准会带来什么福气呢。”邻居听了塞翁的话,心里觉得很好笑。马丢了,明明是件坏事,他却认为也许是好事,显然是自我安慰而已。过了几天,丢失的马不仅自动返回家,还带回一匹匈奴的骏马。邻居听说了,对塞翁的预见非常佩服,向塞翁道贺说:“还是您有远见,马不仅没有丢,还带回一匹好马,真是福气呀。”塞翁听了邻人的祝贺,反而一点高兴的样子都没有,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惹出什么麻烦来。”邻居们以为他故作姿态纯属老年人的狡猾。心里明明高兴,有意不说出来。塞翁有个独生子,非常喜欢骑马。他发现带回来的那匹马顾盼生姿,身长蹄大,嘶鸣嘹亮,膘悍神骏,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马。他每天都骑马出游,心中洋洋得意。一天,他高兴得有些过火,打马飞奔,一个趔趄,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断了腿。邻居听说,纷纷来慰问。塞翁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邻居们觉得他又在胡言乱语。他们想不出,摔断腿会带来什么福气。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被应征入伍,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去当兵。入伍的青年都战死了,唯有塞翁的儿子保全了性命。这个故事比较复杂,其中有很多件事件交叉在一起的发生。我们用“好坏”观念来仔细分析一番。首先,得到这匹马是好事,然后这匹马丢了,是坏事。随后这匹马又回来了,并带回别的马来,这是好事。但这是否就是事物由坏变好了?不是的,因为这己经是两件事了。马自己回来是一件事,带回来别的马是另一件事。前一件事补回来损失,是好事。后一件事凭空得马,却是另一件事的开始。这里就出现了交叉另一件事的现象。然后塞翁之子出去骑马,结果把腿摔断了,这是坏事。这里需要区分一下,如果塞翁之子骑的是原来的马,那么这件事就经历了“好~~坏~~好~~坏”四个变化,并且以后发展的事情还在这个变化之后,另外凭空得马的事情就算完结了。如果骑的是带回来的马,那么前面丢马的事情就完结了。以后只能计算在带回来马的“好~坏”之中。(原故事写的不祥,只能分开讨论,毕竟不管骑那匹马都能把腿摔断。)后来打仗了,塞翁父子因为腿断未去征战,而去打仗的十有八九都战死了,塞翁父子因断腿得以保全性命。其实,从腿断开始,这件事已经由围绕着马为主体的事件交叉到了以战争为主体的事物之中,是另一件事了。而且以后的事情自身并未参与,只是从思维之中推算出避开战争死亡的结果。所以,塞翁失马的事情在腿断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了,以后的发展是以战争为主题的另一件事。战争本身是一件很坏的事情,它是以人的生命作为代价的,毁灭生命是很平常的,所以这最后一件事只有一个“坏”的变化。在这个故事中,老子宣扬了一个“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的理念,阐述了事物好坏之间有所联系。可以说,“塞翁失马”的故事牵涉很全面,让人从中总结出很多规律性的东西:在没有外界事物的干扰下,自然发展的事件都是由好变坏的,例如得马与失马,复得马与骑马摔断腿。而且如果有主体物质的连接,就会生出许多这种由好变坏的变化,只要没有外界事物的过度干扰,就可以不变的进行下去,直到这个主体的消亡。所以一件自然发展完整事物的变化规律是由好变坏的。而自然发展的(多件)事物的规律是由好变坏再变好变坏~~从中也可以看出,没有物质的支持,事件的发展只能作为交叉因素存在于别的事物中,如果交叉因素超过主体的主导力量,就能毁掉主体物质,改变事物的发展规律,直接结束事物的发展(例如战争毁灭生命)。至于最后想象中的因腿断未出征得以生存,则是忽略自身因素给战争带来变化的一种推论,是好坏思想过度的评论,就好像彩民们常说的,“想到一个号没有买,结果那个就中了”一样,只是多余的“意淫”而已,不足一论。现代哲学也提出了事物的两面性,认为凡事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其实,人们对于事物的了解还是差的很远。例如:人们通常都认为死亡是件坏事,那它好的一面在那?很多人答不上来。为什么找不出它好的一面?因为并非随时随地所发生的都可以被称为事物的,一件完整的事物才会有它的两面性,完整的事物最少要有它前因后果两个部分。把一个人的一生看成一件事物的话,出生是好事,死亡就是坏事。人们经常把事物的前因后果分别当成一件单独的事物来对待,就找不到事物的两面性了。